血染无名高地 铸就和平安宁
——记志愿军团长、革命烈士康致中
孙应平
康致中,男,1919年11月出生,陕西西安市人。1937年2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谋、作战股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职务。1953年奉命率领部队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19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和夏季进攻战役。1953年6月26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临津江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反击战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4年4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康致中为革命烈士。
1935年,上中学的康致中参加了轰动全国的“双十二”抗日运动。1937年2月,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他毅然离开学校,参加了抗日队伍。入伍后,组织上安排他进入抗大学习,由于文化基础好,学习努力,思想进步快,他很快受到领导器重。毕业后,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游击队干事,9区队5团井陉支队股长、教导员等职。康致中作战勇敢,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在1944年晋西北反日寇“蚕食”的斗争中,他运用把敌人“挤出去”的战法,多次取得战斗胜利,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
1945年11月,康致中所在部队归建晋绥军区第3纵队。1947年8月,他随部队西渡黄河开赴陕甘宁地区,参加了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战役和收复延安等地区的战斗。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2旅改编为解放军第3军7师,康致中任7师干部轮训队政委。1948年8月,在兰州战役中,他指挥突击营勇猛迅速地突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打垮了企图突围的马匪军,对全歼兰州守敌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1月,康致中由7师21团政委改任19团团长,被派往朝鲜战场进行见习。期间,他认真学习参战部队经验,深入研究敌我作战特点,实地考察了解朝鲜战场环境。回国后,他向全团干部作了抗美援朝战争形势报告,使大家进一步了增强了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1953年1月22日,康致中奉命率领部队入朝,他与官兵一道冒着风雪严寒,经过300多公里的车运和100多公里的徒步行军,于2月7日进至黄海道谷山郡天仪洞地域集结。3月28日,志愿军第1军奉命接替第47军防御阵地。康致中所在的第1军7师配属炮兵第48团2营和高炮56营,接替第47军141师临津江以东地区右起榆岘以南196.0高地、左至将军洞一带防务。康致中率19团在师的左翼组织防御,他指挥部队迅速加固工事、备足粮弹,做好坚守阵地、抗击敌人的准备。
1953年夏,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役。7师配属5个榴炮营、4个火箭炮连、1个85高炮团和4个37高炮营,奉命向南朝鲜军第1师守卫的高阳岱东无名高地、198.6高地和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发起进攻。
1953年6月,7师根据军的作战计划,决定先以第20团于6月25日攻击桂湖洞东北198.6高地之敌,28日黄昏再由19团向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之敌发起进攻。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为南朝鲜军第1师15团前沿主要阵地之一,该高地共有3个山峰组成,左翼为主峰,中间和右翼为次峰,整个阵地成马蹄形,前沿坡度较缓,背后则坡陡并有交通壕可直达后方纵深;主峰与次峰之间有环形堑壕连接,堑壕外每隔8至10米就筑有隐蔽发射点;主峰有2条长35米以上的坑道,坑道进出口大约有13至14个,坑道口两侧设有暗堡,火力均可互相支援。堑壕前架有环形铁丝网,各铁丝网之间布有地雷、汽油雷、照明雷等障碍物。该阵地设备完善,火力配备强大,易守难攻,守敌为南朝鲜第1师第15团第2营的一个加强连,敌人以每个山峰为一个支撑点,形成环形防御。
接受进攻任务后,康致中和政委孙泽东一起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决定以2连、3连、4连在炮火支援下同时攻击左、中、右三个山头,得手后视情况夺取左前方无名高地。25日19时,20团首先发起进攻,激战2小时,全歼198.6高地守敌,随后,又击溃南朝鲜军第1师预备队多次反扑。
6月26日,19团在196.0高地坑道指挥所召开由团领导、突击营连长和机关人员参加的作战会议。因隐蔽伪装工作不够严密(或者有人不慎进出坑道),结果被美国空军侦察到了目标。美军飞行员很快测算好方位,将这一发现以无线电方式传回到美军后方的空军基地。过了不久,美国空军再次出动B—29重型轰炸机40余架,对志愿军第7师第19团在196.0高地的坑道指挥所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狂轰烂炸。四五百磅的重型炸弹倾泻而下,炸出了一个挨一个直径数米的大坑,有几颗炸弹正好落在指挥所坑道的上方,造成指挥所整体塌陷,4个坑道出口被大量的土石方掩埋和阻塞。在阵地掩体里的部队官兵立即行动,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奋力挖掘被炸塌的坑道口,终因下榻土层太厚,一时未有结果。坑道内的所有人员根本来不及采取任何应急行动,除2人获救外,其余在坑道内参加作战会议的团营干部及指挥机构人员114人全部壮烈牺牲。团长康致中和政委孙泽东、副政委傅颖、参谋长王伯明以及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李中林、中南实习团副团长王德永、中南实习团副政委李文范等7名团级干部也无一幸免。
惨剧发生以后,志愿军第7师将原来的进攻计划推迟1天进行,对第19团领导和营连指挥人员进行了紧急调整,对作战方案重新进行周密细致部署,使战斗方案人人熟知,且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夜幕降临后,在我军强大炮火猛烈轰击下,早已憋足了劲的十九团勇士们,呼喊着“为康团长报仇!”、“为孙政委报仇!”的冲锋口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敌阵地,全歼守敌。随后经过五昼夜反复激烈的争夺,打退敌人反扑30余次,巩固占领了阵地。在战斗中共毙伤敌人1748名,俘敌119名,击毁坦克5辆。我军实际控制线向前推进5平方公里。
英勇的志愿军19团官兵在遭受了严重的意外挫折后,不但没有消沉、没有垮下,而是官兵一致、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以更加勇猛顽强的精神状态投入战斗,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充分展现出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为随后进行的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