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广大妇女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每一个胜利都有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卓越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渭南大地上曾经诞生过韩城高家巷、柏香村、上官庄以及富平石桥4个妇女支部,这些妇女组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共陕西省委屡次遭受破坏,多次改组重建,但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始终未减,革命的火种始终未灭。1930年9月14日,《中共陕西省委政治任务决议案草案》提出,妇女与青年在生产与革命斗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唤起全党的注意,坚决地开展领导妇女特殊利益斗争,领导妇女参加农民暴动、城市斗争,吸收大批的妇女参加农协、农委,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加强妇女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从1931年开始,蒋介石不断调集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苏区和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对共产党人实行残酷大屠杀,到处一片白色恐怖,全国处于反动派黑暗统治时期。1933年7月28日,时任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政委杜衡和陕西省委书记袁岳栋在西安被捕,随后叛变投敌。国民党省党部,利用叛徒疯狂破坏各地党组织,到处搜捕共产党人。中共陕西省委,关中、陕南及甘肃地区的党组织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渭北一带,敌特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多达500人。渭南各县党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革命形势又一次陷入低潮。
1932年冬,由于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特殊作用,渭南地区的妇女支部在实践中诞生了。几乎在同时,韩城县城北高家巷和城南柏香村成立了妇女支部。高家巷妇女支部在女党员师淑贞家成立,有高淑莲、贾秀贞等党员。师淑贞任书记,她的丈夫高文盈是县委联络员,后来被敌人逮捕而失踪,时年26岁。她们家是党的秘密联络点,县委收到的秘写文件都在这里用碘酒、米汤显影。师淑贞经常给往来的地下工作人员做饭、缝洗衣服、做鞋袜,还负责站岗放哨,保障安全。为适应当时的斗争环境,她们家与高淑莲等邻家有暗道相通,一旦发生危急情况,便于转移躲避。高淑莲平时在平台上装着做活,实则监视对面的县城北门楼敌人的动静。
柏香村妇女支部有党员4人,书记由1931年入党的毋竹青担任。她是韩城最早的女党员,高家巷的师淑贞就是经她介绍入党的。1932年6月刘志丹率领陕甘游击队到韩城活动时,毋竹青就暗中做好参加红军的准备。陕甘游击队撤离时,她去追赶部队裙子都被棘刺挂烂了,但是没赶上。7月,她到党家圪崂学校办妇女训练班,附近各村的50余人参加。她请学校教员利用暑假给训练班讲课,内容紧跟形势:反对日本侵略者、取消二十一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放足、剪发等。三十年代初,大部分妇女缠着小脚盘着发髻,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在毋竹青和训练班妇女的宣传带动下,广大妇女都赞成放足、剪发。1936年2月,韩城县委领导了高家坡暴动,失败后,敌人血腥镇压疯狂清剿,对游击队员及家属进行惨绝人寰的破坏,烧毁游击队员几十间房屋。形势恶化,韩城县委决定已暴露身份的党员停止公开活动,柏香村妇女支部随即停止。1937年韩城县抗敌后援队成立,毋竹青负责妇女组的工作。她经常带领党员和积极分子在集会时讲演,给群众教唱《九一八小调》《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唤起民众觉醒,激发爱国热情,激励人们团结起来,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家园。宣传动员妇女投入抗日救国活动,为抗日将士捐献慰问品,将收集到的大量鞋、背心、针线包等集中存放,八路军东渡时将之送给了115师。1938年,毋竹青去了陕北苏区,解放后曾任南京铁路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上官庄妇女支部是1933年秋成立,书记为冯世光,党员有姚彩岫、冯兰薇,后来还发展了王淑青等。上官庄妇女支部工作很活跃,积极向群众开展宣传活动。1932年6月,刘志丹率领陕甘游击队到来时,支部还没成立,党员姚彩岫虽是小脚跑前跑后,鸣锣召集群众开会,还登台讲演。这直接颠覆了从小被教育“话不高声、笑不露齿、走不摇裙、足不出户”的传统妇女形象,因此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1935年10月,冯世光在纪念双十集会上编演了一首快板,鼓励妇女反封建、求解放。“知识浅,见识低,害怕男人了不得。不敢争,不敢抗,方子尽了把吊上。反封建,求解放,男女地位都一样。要读书,要认字,提高觉悟不能迟。小日本,太猖狂,侵略中国似财狼,姐妹们,团结起,大家一起来救亡。”这首快板对妇女投身抗日救亡活动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高家坡暴动成立工农红军陕西东府游击队第二支队。王淑青将结婚时的红布拿出来,与冯世光、冯兰薇,用三天三夜时间在煤油灯下手工绣制了两面红旗,一面党旗一面队旗。党旗绣着金黄色的镰刀斧头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行大字。队旗绣有队名“陕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冯世光等人在县立女校上学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反对封建礼教思想,推动了全县妇女运动的开展。女校的党员曾经以积极的斗争挫败国民党县党部的一些阴谋。1939年2月,卫玉玲和另一名女党员同时被捕。敌人严刑拷打,灌辣椒水,给指甲缝扎竹签,施以种种酷刑,但两位女党员始终坚贞不屈,堪称巾帼英豪。
1937年3月,中共石桥妇女支部成立。石桥村位于三原、富平两县交界处,解放前和建国初属三原县,现归富平县庄里镇管辖。当年,石桥村属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受三原党组织领导。1936年冬天,三原党组织派遣女党员包玉秀到石桥开展革命工作,到1937年初,包玉秀发展了朱美仁、吴彩银(玉珊)、席玉珍等女党员。1937年3月,在朱美仁家,由朱美仁主持成立了石桥妇女支部。朱美仁任书记,席玉珍、吴彩银分别为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隶属三原中心县委领导。女支成立后,又陆续吸收了张凤英、罗英兰、张凤莲等妇女积极分子入党。1938年,三原武字区妇委会主任李屺阳同李桂梅、倪芝兰等来到石桥建立妇委会,举办党员训练班和妇女识字班。
石桥女支便带领党员和妇女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拥军支前。为游击队站岗放哨、安排食宿。组织妇女为抗日将士捐赠棉背心、军鞋等达数百件(双)。1939年冬,党在石桥设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点,女支便积极配合地下交通员接待、掩护过往的同志,女党员经常以走亲戚、奔丧等形式作掩护,一次又一次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护送地下工作人员和革命青年北上边区,吴彩银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泼辣能干,表现突出,而且枪法很好。她的丈夫吴正茂担任地下交通员,便经常随其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为边区传递情报、护送人员。一次,一名游击队员因疗伤住在她家,当敌人前来搜查时,吴彩银临危不惧、毫不胆怯,一口咬定伤员是她娘家来求医的同胞兄弟。经过她的精心护理,伤员很快痊愈归队。石桥女支自1937年3月成立,一直持续到1950年2月。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得到了空前解放,毛主席提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国大地上广大妇女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参政议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诞生了许许多多平凡中见伟大的劳动模范。
人们不会忘记一位头顶白帕帕、身穿大襟衣、满脸笑容的农村妇女,她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务棉能手,渭南市临渭区双王乡八里店村的张秋香。提起张秋香,就让人想起她创下的亩产皮棉全国最高记录,想起她在年近90岁时仍然在田间汗流浃背劳作。张秋香的名字,连同她的影像一起定格,成为共和国记忆的一部分。《人民日报》自1958年6月29日至1979年5月28日,历时21年,大约有37篇共计5万余字对张秋香进行宣传报道。
张秋香,出生于1908年,祖籍山东。年少时,因黄河决口泛滥,随父兄逃荒至陕西。父兄死后,她依靠打零工、卖小杂货度日。1949年5月渭南解放,土改时家里分了土地,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参加生产劳动,被选为农会组长。1954年,她又当选为渭南县第一个女村长,1955年担任八里店初级农业社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棉花作为战略物资,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号召农民大力种棉花,满足生活和工业需求。陕西关中有着悠久的种棉历史,可农民大都不愿意种棉花。原因是棉花难种难管难伺候,民谚曰:踏不死的麦子,栽不活的棉。种棉花技术要求高、劳动量大,要中耕、施肥、灌溉;要除草六七次,追肥二到三次;要捋裤腿、打赘芽、打群尖、打顶枝;要杀虫、打药等等,每一步都要有人精心照料。以前种植棉花亩产只有三四十斤。
解放前,男主外女主内,种棉花是男人的活,妇女没种过。1956年张秋香串连了村上李凤英、谷淑芬、李莲英、刘秋芳、朱淑兰、刘慧琴、任道群和田凤琴等8名妇女,组织起全乡第一个棉花作务组。她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打破了“谷雨前,不种棉”“棉花踏不死,栽不活”的旧观念,开创了棉花可以提早播种、移栽补苗的办法。这一年,秋香务棉小组精耕细作,首次亩产突破了50公斤大关,这个产量,当时不仅在陕西是空前的,就是在全国也都罕见。从出苗到摘花,大约有一百道作务流程。张秋香她们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当时,男女同工不同酬,同样的劳动量,妇女的报酬低一截。1956年张秋香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把这个问题分别提到党小组和社委会上,合理解决了妇女同工同酬的问题。到1959年,她们植棉组的试验田,创造了亩产239.4斤的高产纪录。与刚开始的三四十斤产量比,净增两百斤。1960年,植棉组被全国妇联命名“三八红旗集体”。
张秋香做事认真执着,为了务好棉花,她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问到哪里,学到哪里,把务棉当作是终生的事业来钻研。孜孜以求,全神贯注,像母亲熟悉儿女一样,她终于摸熟摸透了棉花的脾气,制定了作务管理措施,掌握的一整套务棉规律和经验,成为关中地区五六十年代植棉史上的先进技术。
张秋香对于棉花生产上的一些难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落蕾落铃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她提出用好辩证法种棉花。以“三增三保”为中心的防止蕾铃脱落措施。在灌水、追肥、防虫、通风透光等管理措施上,张秋香都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试验田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各级党委和妇联,抓住张秋香这个典型,在全省掀起“学秋香、赶秋香、超秋香”的植棉竞赛活动。介绍张秋香模范事迹和植棉经验的书籍随处可见。报刊上定期介绍张秋香对棉花各期管理的具体意见。一些务棉的后起之秀都把张秋香称为老师,关中的许多棉花试验田里,都留下张秋香现场传授经验的足迹。学秋香、务棉花成了时代的新风尚。种秋香田,务高产棉成了各地广大妇女努力的方向。哪里银花放,哪里就有张秋香。渭南地区先后出现薛俊秀、曹竹香、山秀珍、高贞贤、侯玉琴等“五朵银花”棉花作务组。1959年前后,张秋香在她的试验田里,就接待了全国8个省300多个单位的参观访问者,并对700多个单位询问棉花作务技术的来信一一作了详细解答,从而使她的植棉经验广为传播。她被聘为中国农科院陕西分院特约棉花研究员,原渭南地区农科所、市农科中心特约棉花顾问和西北农学院特约教授等职。
文革中,张秋香也受到了冲击。被诬为“假劳模”赶出了植棉组,闻名全国的秋香作务组被解散。1969年9月,中央召开棉花工作会议,周总理问及陕西的张秋香,知道她还没有“解放”,就说,一个农村老太婆,棉花务的那么好把全国都带动起来了,有什么问题不能“解放”?在总理的关怀下,张秋香终于“解放”了,她的植棉组也恢复了。
此后,张秋香重新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洒在棉田上。她把植棉组的面积一再扩大,成员一再增加。她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天看地务棉花,连年稳产高产。张秋香不断总结自己植棉经验,坚持棉花技术科研的同时,既热心“带徒弟”,又虚心向新的植棉能手学习。有一次去华县传经,她一口气讲了6个多小时,又到棉田里作具体指导,还把温金花植棉组的火炕育苗经验带回推广,解决了因气温低死苗多的问题。高陵县一个棉田因病害大片死苗,赶来渭南请教张秋香,张秋香和他们一起研究,采取了大片移栽的新措施。
1961年前后,棉花生长季节阴雨绵绵,张秋香和我国纺织行业先进代表赵梦桃通信,她表示:“随拾随晒,边轧边卖,及时将新棉送进工厂。”赵梦桃回信表示:“提高技术,减少断头率,用次棉纺好纱。”她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相互支援发展生产。还有大荔县石槽公社著名的郏腊香植棉组,学张秋香务棉经验,1973年亩产突破300斤大关,张秋香听了非常高兴,她向郏腊香热情祝贺,虚心学习,成为亲密战友和竞赛对手。
张秋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全部的心血,党和人民把她作为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给了她应有的荣誉和地位。她曾二十多次到北京参加各种全国性的会议,九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十三次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她先后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科协委员,被国务院命名为植棉能手。
1959年张秋香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期间,周总理邀请她和其他女劳模座谈并合影留念。1979年9月,全国妇联命名张秋香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被树为“全国三八红旗标兵”。1989年9月,张秋香作为特邀代表,在北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月30日,全国妇联再次授予张秋香“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2000年12月7日,张秋香因病逝世,享年92岁。她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棉花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人们誉为“永不凋谢的银花”。
新时代的中国,为每一位妇女提供了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舞台。当代妇女要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与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起到“半边天”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如何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及时将“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对妇女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妇联工作全过程。可依托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等平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大宣传,使广大妇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利用巾帼大宣讲、优秀事迹展播、节日主题庆祝等活动,加大传播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能量,把广大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激励她们立足岗位,建功新时代。
二是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渭南各地的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大批女能人、女企业家,各级妇联组织大力选树培育典型、发挥了她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妇女群众产业振兴能力,进而促进产业兴旺。
三是共筑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当前乡村振兴任务让“三农”成为压舱石,补短板、夯基础,加快乡村环境的整治与维护行动。优良生态环境的打造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可通过“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动参与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净化,共建美丽家园,共筑宜居环境。
四是引领文明乡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持续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好儿媳、好公婆评选表彰,强化妇女群众责任感与荣誉感;通过典型宣讲,引导广大妇女向上向善,展现新时代巾帼风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训、涵养好家风,淳化民风。引导红白喜事新办、杜绝高额彩礼钱陋习。
五是引导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石。以家庭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对在工作中涉及到的家庭情感、家庭暴力、抚养赡养、子女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分类处理,运用调解技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移交相关部门持续跟进、帮助联系专业人士针对性解决等。另一方面做好基层妇联组织技能提升工作,开展妇女权益保障、家事调解、妇联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等。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美丽宜居、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的美丽蓝图。广大妇女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带领下,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找好工作切入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新时代渭南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巾帼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