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亮剑】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五重特征

来源:  时间: 2020-12-28  阅读量: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五重特征

何虎生 赵文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标。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重申了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性,指出“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更清晰地把梳理脉络,从战略和策略的结合中更全面地掌握其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关键在于把握好它的以下五重特征。

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都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酝酿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之中,产生于国家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趋于激烈、国内意识形态局面趋于复杂、互联网影响趋于深远的新时代背景下,对当今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主体、目标、举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心谋划和通盘布局,鲜明地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马克思最初是从虚假性的意义出发来认识意识形态的。他指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他还将这种虚假性引申至对统治阶级思想的认识之中,他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笼络人心,从而将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特殊思想粉饰为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共同思想,这种以偏概全的虚假性掩饰了意识形态阶级性的本质。他进一步指出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重要关系,他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即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具体体现,这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列宁摒弃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含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不同社会阶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符合自身利益和现实诉求的思想观念体系,因而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有意识形态。他进一步地将意识形态划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将马克思主义归为后者,赋予其科学意识形态的评价。列宁认为其不能由无产阶级自发产生,只有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由先进知识分子采取“灌输”的手段才能产生并加以巩固。同时,列宁非常重视处理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对忽视意识形态的言论和行为给予坚决的反驳和批评。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导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后,在继承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实际,主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以“三个有利于”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不断推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构建新的国际话语体系要求中国发出更强声音,科学社会主义的复兴需要中国贡献更多智慧;从国内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赋予了意识形态工作新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巩固。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直面意识形态领域中新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这些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四个自信”为主线、以“两个巩固”为抓手,创新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为什么要建设意识形态、由谁来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建设意识形态”这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了整体框架、勾画了具体蓝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和在其指导下开展的实践都不尽相同,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根本原则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由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所继承,并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和贯彻下去。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和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符合时代的调整和部署,集继承性与创新性于一身,这是它永葆生机的根本动力,既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不断巩固,又有利于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意识形态实际情况提供与时俱进的正确指引。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高举旗帜,就是要高举坚持党性原则的鲜明旗帜;引领导向,就是要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同时他还指明,坚持党性意味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人民性意味着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将坚持党性凝练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将坚持人民性阐发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使得党性和人民性作为根本立场和根本要求统一起来。

如何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相生相伴。1947年,在与国民党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中,《新华日报》总编辑熊复就在《检讨与勉励》一文中首次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二者关系是统一的。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改版,旨在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党中央明确了其既是党也是人民的报纸的定位,强调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思想领域讨论的焦点。对此,邓小平在1983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严厉批评了这种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战线上仍然存在着对党的政治纪律置若罔闻、对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熟视无睹的现象。时隔30年,习近平在党的重要会议上重提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剖析,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首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其次,二者的统一也是由现实工作要求决定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党性是人民性的根本保证,人民性是党性的根本追求。只有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宣传思想工作者才能把握正确导向,践行务实作风,加强调查研究,从而更好地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做到带着心,动真情,以人民的需求为动力,以人民的心声为素材,以人民的评价为标准,反映出人民的真实愿望;只有坚持人民性,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党性的旗帜才能得以高扬,党性的光辉才能得以彰显,党的宗旨才能真正得以落实,而不只是停留在一页章程和一句口号之上。习近平着重指出,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概念。党性是从全党出发,人民性是就全体人民而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分党员和某部分群众。任何将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化、对立化、碎片化的认识,都对理论无益,对实践有害。这一论述将对该问题的认识升华到了更高的政治、理论和思维高度,从哲学层面上阐释了如何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全党的立场和高度上,旨在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素养,融党性和人民性于一炉,这是其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原则。这既有利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也有利于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彰显自信,沟通世界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只有立足本国才能够面向世界,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赢得国际认同。针对中国当前在国际上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之间的反差,习近平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不仅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并且听懂中国声音,从而增强国际话语权。这种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把形于中和发于外结合起来,把兴文化和展形象结合起来的认识和思考,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要重视文化作为精神根基的作用,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再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兴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依靠的就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它包含着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共鸣。

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复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作用的同时,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和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有效途径,却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而存在着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和被颠倒的事实,常常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面临着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不高的尴尬局面。习近平指出,我们只有“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具有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又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既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弘扬起来,又要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将其传播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从而扩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中国作风和国际气派相结合,汇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脉,这是其联通中外的总体思维。这就抓住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即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人类文明成果之间的桥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启人入“道”,让人悟“道”,用中国智慧阐释中国道路,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从而能够在世界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明辨是非,成风化人

——斗争性和引导性的统一

明辨是非即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成风化人即弘扬时代正能量,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今天,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既要力图明辨是非,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同时也要坚持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旨在鼓足干劲、成风化人,展现了斗争性与引导性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之下,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积极主动,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但是面对复杂的舆论宣传环境我们仍须时刻保持警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逐渐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舆论宣传斗争的最前沿。在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的干预和助长之下,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加紧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们争夺人心,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力度同我们争夺阵地。在复杂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立场不清晰不坚定,一些群众不明真相、认识模糊,被所谓的“普世价值”蒙蔽了双眼。

这些错误思想倾向绝不容小觑,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剂”、动乱的“催化剂”,必须加以辨析和批驳。但是,如果在思想宣传工作中以批判错误观点为主,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夸大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力,不仅使舆论氛围过于压抑,还会因为缺少正面引导而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将该方针进一步凝练升华为要自觉承担起“聚民心”的使命任务,并指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手段的行家里手,从而能够在贯彻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确保网络空间可管可控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抑制网上渗透行为,批驳网上错误观点,使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

该方针首先是由我国社会思想舆论领域的基本情况决定的。如上所述,我国社会思想舆论领域虽然有黑色地带存在,但毕竟不是主流,红色地带才是我们的主阵地。其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不能理解为粉饰太平,也不能理解为“报喜不报忧”,而是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增强斗争性,做到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从而提升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为开展正面宣传扫清思想障碍。第三,巩固和拓展舆论的红色地带、与舆论黑色地带势力进行斗争以及促使舆论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都是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式,都要通过团结人心、稳定局面、鼓舞干劲加以落实,都需通过正能量的宣传和主旋律的引导才能实现。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针对目前舆论宣传领域的复杂形势和出现的主要问题,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含斗争性与引导性于一体,这是其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这一主要策略要求我们将斗争性作为引导性的前提。只有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才能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同时也要求我们将引导性作为斗争性的最终目的和实现途径。只有将全党全国人民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信心提升起来,明辨是非的真正意义才能得以体现,也只有在坚持正面宣传的过程中,是非才能越辩越明,真理才能越讲越真。

围绕中心,夯实基础

——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围绕中心即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工作中心,夯实基础即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心偏移,国家就无法进步,基础不牢,民族就难以立足。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作出探讨。既重点关注主要矛盾“变化”的部分,强调要夯实基础,抓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好精神文明,同时也坚守“不变”的原则,指明要坚定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好物质文明,充分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相较于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却一度在一些地方被轻视甚至漠视。受到社会剧烈变化的影响,加上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党内一些干部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一切为经济建设让步”,致使“一切向前看”被曲解为“一切向钱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些人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改革开放过程中,打着解放思想旗号实则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去意识形态化”思潮一度甚嚣尘上,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也沉渣泛起,导致了一些人在观念上不分善恶、在行为中没有底线,国家观念缺位、集体观念淡漠、家庭观念丧失,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这些错误思潮不仅冲击了思想领域,甚至对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例如,一段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不够得力,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经济学界不少人热捧的对象。引发了诸如怀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可行性等思想混乱的负面效应,严重伤害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威胁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

忽视意识形态工作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制约因素。习近平强调:“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页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这一论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教训,是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重大警醒和重要指示,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决定政权根基的新高度。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平衡是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另一方面,软实力要继续增强,硬实力也不能放松。习近平强调了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的方面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的,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不变”的统一逻辑,运用了协调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中国化和时代性阐发,聚物质性与精神性于一处,这是其理论建构的最终导向。这一最终导向要求我们既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又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可靠物质保障。物质贫穷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奢靡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万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文化是意识形态生成和建构的重要土壤,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以承经验,开辟未来以利创新,集继承性与创新性于一身;以革命文化为源头,党性鲜明以举旗帜,引领导向以聚民心,融党性和人民性于一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场,彰显自信以兴文化,沟通世界以展形象,汇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明辨是非以定立场,成风化人以育新人,含批判性与引导性于一体;以改革开放实践为依据,围绕中心以创财富,夯实基础以扬精神,聚物质性与精神性于一处。这五重特征分别作为根本动力、基本原则、总体思维、主要策略和最终导向,彼此间相互贯通,纵向上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互动,横向上呈现了战略和策略的结合,整体上彰显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而共同串联起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个科学体系。该体系的主旨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脚点在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质与量、点与面、内与外上的协调发展。它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赵文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