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凯旋
毛泽东同志于1928年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写道:“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是不能免的,但是这种困难的比较地获得解决,使生活比较地好一点,特别是红军的给养使之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需要的。”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创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斗争的不断深入,要求动员群众,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以解决革命根据地生存的经济基础问题。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经济建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以服务军民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目的,以党的正确路线与政策为生命,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三大法宝,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主导,以盘活商品流通为实务,以红军为主力构成的工农武装力量为后盾与保障,粉碎白色势力四面包围的经济封锁,对革命战争与红色政权的物质基础起到支撑作用。
一、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
(一)开展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红军到达之前,陕甘边的经济因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之又处于封闭的山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有限,面临物资紧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现实困境。特别是随着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迅猛发展,使陕甘两省的地主、军阀和官僚感到不安,派遣地方武装对其进行军事“围剿”,导致基本物资供应紧张,这就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尖锐性、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所说的那样:“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能否处理好土地的分配关系,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关系。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为贫困群众提供生产、交易所依靠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革命的主要措施
1933年春季开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习仲勋等,带领党政机构和群众团体立即在“芋园、金盆、香山、北梁、韩家山、杨家山、陈家坡、老爷岭、黑田峪、土儿梁、杨柳坪、谢家庄、孙家山、秀房沟、小崖子等村,组织群众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土地分配运动”。据曾经参加过土地革命的小崖子村农会干部杨玉财、房上村马长贵等回忆:“土地分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发动阶段。边区党、政、军负责人习仲勋、李妙斋、周冬至、王满堂等亲自带领干部深入各村,和基层干部一起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土地分配的意义和政策。第二阶段为组织阶段。一般是上级指导,乡村革命委员会与农民联合会、妇女会共同负责,具体确定分配对象,统计户数人数,研究分配方案等。”在土地分配的前两个阶段完成后,第三个阶段就是实施阶段,在土地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宣布要没收一切地主、反动富农,寺院祠堂的土地;其次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采取两种形式对土地进行分配:一种形式要求把现有的租种土地无偿的分给租种群众,这种分配形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佃农对租种土地的所有权。另一种形式要求由贫、雇农共同选出的代表统一组织丈量全部被没收土地的数目,并要测定出每块土地的标准等级,然后按照人口与劳动力的具体情况进行逐户分配。”
据调查资料显示,“当时芋园乡分配了耀县学堂和香山寺占有的土地二千亩;金盆乡分配了耀县平原大地主李卜客以及陈家坡地主梅生玉的土地五千余亩;秀房沟村分配了大地主安东财的全部土地;大崖子村分了地主杜十二的五百余亩土地。香山、陈家坡、北梁、韩家山、杨家山、谢家庄、老爷岭、黑天峪、南趟、小崖子村、土儿梁、杨柳坪、孙家山等乡村,分别分配了耀县平原大地主潘家、雷家、李家、耀县学堂、香山寺院及当地地主的大量土地。”在土地分配中,习仲勋等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强加在农民身上的佃租、欠债和反动政府强加在农民身上的所有苛捐杂税,使贫苦农民得到了生产所需的土地。
(三)土地革命的影响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土地革命,是整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次具有真正意义的人民大革命。习仲勋等领导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群众组织开展土地分配,通过不懈的革命斗争,最终取消了压迫阶级制定的一系列苛捐和杂税,并将没收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配给农民,这就打破了这一地区一直以来所形成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不仅为其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有益于拉近党和当地群众之间的感情。当“习仲勋同志在照金负伤后,柳林庄子西边贫苦农民郑老四和他的妻子用土方为他消痛止血,又擀面条、做菜汤调理饭食。”
二、打破敌军经济封锁,组织军需生产
贯彻群众路线,实行自力更生,是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制胜法宝,为了能够切实解决根据地内的枪支弹药和军用药品等急需物资,根据地的领导人组织群众,“在照金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薛家寨,不仅据险地筑碉堡建成防守阵地,而且在寨里还相继建成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和仓库。红军医院有3名医生,主要任务是抢救诊治伤病员。被服厂有女工20多人,主要任务是为红军和游击队制作服装。修械所有工人40多名,所长惠子俊,主要任务是为红军修理、制造枪械和弹药,以充实红军与赤卫队的兵器。他们研制的‘麻辫手榴弹’威力很大,在保卫薛家寨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修造这些兵器所用的炸药、铁料等原材料,根据地采取三种措施来解决:一是委派以前在西安兵工厂里参与过相关工作的惠子俊去西安收购原料。惠子俊冒着敌人层层封锁的危险,先后去西安了三四次,利用原来在兵工厂做工时的关系,买回了一些制造枪弹的火药,修械所的职工充分利用时间制造了手枪和子弹。二是从香山寺收集些原料。修械所的工人和部队的战士把从香山寺里搜集回来的铜元和麻钱放到一起,经过熔铸这一特殊的工序,然后再将其制成战斗时用的子弹,和制造手榴弹时专用的外壳。三是搜集旧弹壳。要求参与斗争的部队,在军事斗争中要注意收集打过仗后丢弃的旧弹壳,以便为制造军事武器提供原料。如“火药是用土办法配制的黑色火药,装入弹壳就可以打出。”从而基本解决了战时物资和设备不足的困境。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为解决根据地内的枪支弹药和军用药品等急需物资的缺乏问题,在政治、军事中心薛家寨建立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和仓库等“后勤机关”,基本上解决了战时红军和游击队对于战略物资的需求,保证了军事斗争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亭子沟集市贸易市场,扩大苏区影响力
为打破敌军的经济封锁坚持长期革命斗争的这一目标,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紧紧依靠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在薛家寨山下开展集市贸易。这些工作的开展方便军民生产生活的同时,为其开展自力更生起到决定性作用。据亭子沟老农南云芳、小崖子村杨玉财等回忆:“1933年春,李妙斋让亭子沟农民冯彦升出面筹办。冯就在亭子沟正式办起集市。”“集市刚成立时规定5天一集,一到过集时,周围群众都来进行交易,交易的物品主要是粮食和蔬菜。粮食中有面粉、包谷(玉米)、小麦、小米、豆类;蔬菜中有洋芋(土豆)、白萝卜、白菜、大蒜、豆角、辣子,还有豆腐、鸡蛋,偶尔也有肉和其它东西。”又据记载:“红军在贸易中不光坚持公平买卖的原则,还坚持‘要先让群众买’的规定,”红军为了使来参加集市交易的人不受损失,每次在快要散集时,特意安排南云芳(照金南趟人)的公公冯彦升去集市上把剩余的粮食、蔬菜全买下。据南云芳回忆:“每次快散集时,我阿公就替红军把剩余的粮食、蔬菜全买下。天黑时,红军再把面粉、蔬菜搬上山,原粮交我家磨成面,然后再送上山。红军不仅付钱,而且往往给的钱比实际还多一些,这些做法深得民心。”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根据商贸经济发展需要,允许根据地的产品自由输出,并注意保护小商人,允许外来商人到苏区做生意,并鼓励白区商人把布匹和其他货物等运进来。经过一段时间,一些商人因受到革命影响,逐步变得同情革命,千方百计地为苏区输送物资。因此,亭子沟集市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仅根据地内群众踊跃上市,而且不少白区群众也到这里来出售物品。集市贸易日益活跃,天天立市的要求渐渐变为了现实,这也就自然改变了5天一集的规定。”从而沟通了白区与红区的商品双向流通,缓解了红区某些物资的紧缺。
四、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经济建设的意义
党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群众开展的各项经济建设,既方便了根据地群众的生活,又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当时的工农武装势力提供了立足点和大后方,也为经济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也是革命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因为,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建设的开展,是革命力量在内部消灭乡村封建关系的重要途径。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根据实际情况,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打土豪、分浮财、废除高利贷,夺取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的运动,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广大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愿望。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根据地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枪支弹药和军用药品等急需物资的缺乏问题,发动群众参与到建立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和仓库的自发经济生产活动中,从而基本上解决了战时红军和游击队对于战略物资的需求,保证军事战斗的顺利开展。
为了坚持长期革命战争的目标,根据地领导人又亲自邀请亭子沟农民冯彦升出面联系群众,在薛家寨的亭子沟建立集市。集市成立后红军在贸易中不光坚持“公平买卖”的原则,坚持“要先让群众买”的规定,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红军战士“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精神以及党领导下的贸易集市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他们自愿参与其中,因此繁荣了集市贸易。这样不仅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为根据地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有益于拉近党和当地群众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
党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各项经济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红区的经济命运始终掌握在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手中,绝不是白色势力所能封得死、锁得住的,它在风雨中显现出活力。旧世界奋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先辈们,同新时代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我们,虽然有着所处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然而彼此都是在为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革命先辈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留下的“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其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干部、照金干部学院特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