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俊发 孙朝辉
渭北中学建校于1919年4月,由三原籍国民党元老、时任陕西靖国军司令于右任先生倡建,由靖国军出资建设。校址始设三原县城东大街原“学台公馆”(又名“大公馆”,即今城关中心幼儿园)。首任校长为留日学生田种玉(曾创办三秦公学)。翌年初,学校迁至三原县城山西街西端“学古书院”旧址。1924年3月,由省教育厅接管。1928年1月,改名为“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校”。1934年10月,又改名“陕西省立三原初级中学”。1940年,学校设立高中部,改名“陕西省立三原中学”。1949年5月,三原解放,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接着“陕甘宁边区关中联合中学”并入改校,校名改称“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领导。同时,三原县人民政府将已接管的私立池阳中学、民治中学并入该校,并附设师资培训班。1954年,学校迁至南郊现址。1959年1月,学校更名“三原县南郊中学”。196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十所重点高中之一。
渭北中学是一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从建校至建国,进步人士田种玉、郝梦九、张耀斗、冯一航、李瘦枝、王曦亭、关中哲等曾任校长。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王尚德、刘志丹、习仲勋、乔国桢、汪锋、史可轩、赵伯平、贾拓夫等曾多次来学校进行革命活动。许多师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国七十余年,这所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所学校的发展史,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三原的革命历史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打开渭北中学的红色记忆,重温党的党史,百年名校见证了党的百年辉煌。
建团建党播火种
学校成立初始,正值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渭北中学师生就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1921年,曾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等斗争的三原籍进步学生郝梦九担任校长,聘请李子洲、赵葆华、杨晓初、杨明轩(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耀斗、严少儒等共进社成员来校任教,其中李子洲担任训育主任,杨明轩担任教务主任。他们以渭北中学为主要阵地,在师生中发展共进社社员,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活动。咸阳、兴平、礼泉、泾阳、旬邑、三原、淳化、岐山、麟游、陇县及陕西各地的进步青年学生张含辉、张仲实、关中哲、亢维恪、张性初、方仲如、王授金、秋步月、崔贯一、张金印等先后加入共进社。共进社三原分社以渭北中学为基地,开办渭北中学通俗书报共览社,积极推销党的外围刊物——《共进》,共进社和《共进》杂志,对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学生,指导教育界进步人士从事新文化、新思想的革命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党团组织的创建人和以后陕西许多优秀党员多为共进社成员。1925年7月,共进社在渭北中学召开共进社第二届代表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武装民众”“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的口号,推动了整个陕西形势的发展。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及陕西的榆林、绥德、三原等地代表和部分社务委员魏野畴、刘志丹、杨明轩、方仲如等,郝梦九、赵葆华作为三原代表参加会议。
建立三原党团组织 1924年冬,渭北中学学生田怀德(渭南赤水人)受赤水团支部书记王尚德指示,曾秘密在渭北中学学生中发展团员。1925年1月,渭北中学首届毕业生李子健受团中央的派遣,回陕西建立团组织。他以渭北中学教员身份,在组建渭北青年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建团活动。1925年2月1日,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2月23日,李子健在三原北城的二郎庙召开会议,将三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团三原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不久,渭北中学团支部成立,书记马文宪。1925年12月,中共西安特别支部书记吴化之来三原,将团员中年满十八周岁的优秀分子转为共产党员,并建立中共三原特别支部,书记张仲实,时有党员8人。这是咸阳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陕西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渭北中学学生中最早转为共产党员的有马文宪、杨培琪、贾怀庚等。三原特支隶属中共豫陕区委领导。三原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渭北中学的革命活动进入到崭新阶段。许多陕西各地进步青年在渭北中学入团、入党,寒暑假或毕业后回到各自的家乡,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受中共三原组织的指派,在当地发展党员,建立党团组织。
领导陕西“驱吴”运动 1925年春,军阀吴新田代理陕西督军,西安发生了震惊陕西的“五四惨案”。消息传到三原后,引起三原学生无比愤怒,在团三原特支的领导下,渭北学联组织各校学生举行了罢课游行,声援西安的“驱吴”运动。5月9日,团特支派李子健、赵宗润等到西安,支持声援西安学生的斗争。11日,李子健、赵宗润同张性初、武思茂、崔孟博等西安学联负责人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研究“驱吴”问题。会议决定,陕西学联总会及西安学联移迁三原渭北中学,继续领导“驱吴”运动。20日前后,西安团组织和西安学联负责人魏野畴、张性初、张含辉、张金印、高克林、师守命等来到三原,渭北学联组织各校学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团三原特支负责人及渭北学联张仲实、亢维恪、赵宗润、王之鼎等人都参加了省学联会。5月中下旬,省学联先后派人到全省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并派代表到杨虎城部和国民军二军等部队做工作,要求支持学生参加“驱吴”运动。从此,以三原为中心展开了更加广泛有力的“驱吴”运动。
三原团组织曾多次召开“驱吴”大会,动员学生团结起来,组织演讲队,大力宣传动员各阶层革命群众,一致起来参加“驱吴”斗争;渭北青年社、渭北学联发表“驱吴”宣言,创办“驱吴”日刊——《血泪》;三原教职员工成立了“渭北教职员联合会”,支持学生开展“驱吴”斗争。西安、三原团组织通过学联派出代表到各县去宣传。西安团组织负责人魏野畴、方仲如等在三原召集了重要会议,把“驱吴”运动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会议提出了“到农民中去”“到部队中去”的口号,动员党团员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织宣传队、工作队赴三原、渭南和华县一带开展宣传,组织农民协会,实行减租减息,农民积极参加“驱吴”斗争。同时,团组织还派人到陕军和国民军中,大力宣传统战工作。三原团组织派人赴河南与国民军第二军和第三军接洽,动员他们入关协助“驱吴”,并在沿途向驻陕各军进行宣传“驱吴”的重要意义。国民军和陕军抱着不同目的,也参加到“驱吴”运动行列。6月1日,各县学生一律罢课,投入“驱吴”斗争。6月20日至7月15日,渭北学联、西安学联在三原渭北中学联合举办夏令讲学会。各校师生,学联代表约六七十人参加听讲,李子健、魏野畴、王尚德、赵葆华等分别讲授《社会进化论》《帝国主义与中国》《赤化煽惑与排外》《最近国际之时局》《最近中国之时局》《最近陕西之时局》等内容,此次讲学会为“驱吴”斗争培养了骨干。7月7日,陕西省学生联合会第一届代表会在三原渭北中学召开,出席代表13人,分别代表陕北、陕南和关中等地学生联合会。在魏野畴主持下,会议选举了省学联负责人,成立了陕西省学生联合会执行机关,讨论通过了关于谋求学生永久利益和“驱吴”斗争等决议案。会后,组织了5个宣传队,分赴蒲城、汉中和高陵等地进行宣传活动,使“驱吴”运动在全陕西迅速达到高潮。7月上旬,国民军孙岳部和二军李云龙部,先后从豫入陕直趋西安;陕军杨虎城的甄寿珊部亦由耀县南下向西安进发。15日,吴新田被迫率部撤离西安,逃往汉中,国民军进驻西安,“驱吴”运动取得胜利。
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7年2月,共产党员史可轩在渭北中学开办了渭北农民运动讲习所。全县8个区,选派5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培训学习。授课教员有崔佚帆、魏野畴、庞诚斋、乔国桢、马文宪、马价人等,教材多是江西编写的油印件,教学内容有如何宣传教育组织农民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等。此次讲习班,为三原农运培养了一批骨干,对于促进渭北地区的农民运动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3月,中共三原地委成立,渭北中学教员张性初任书记。4月,中共三原地委在渭北中学召开三原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区农协代表38人,农民群众、各校师生计3000余人,省农协筹备会代表侯启仁、省党部驻渭北特派员张性初、国民党三原县党部代表王子新、郝梦九、国民党三原县县长徐惟烈、国民联军驻三原部队代表及泾阳、高陵等地代表,共60多人应邀到会祝贺。会议选举庞诚斋为县农协主席,乔国桢、唐玉怀、马文宪、武纯智为委员。会议通过了大会宣言。农协会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农村的封建势力,土豪劣绅和反动的衙门官吏。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运动。
总之,在整个大革命时期,渭北中学成为党团组织在陕西地区活动的重要阵地,是陕西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白色恐怖举红旗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三原地委和渭北中学党团组织受到破坏,三原驻军田玉洁部派兵进攻三原县农民协会,逮捕国民党三原县党部领导人、共产党员张耀斗和县农协会主席庞诚斋,并捕杀一批共产党员,各区农协会相继遭破坏。三原人民革命斗争走向低潮,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斗争。
组织学生运动,培养革命骨干 1927年8月,因渭北中学校长杨少农开除11名进步学生,激起学生强烈不满。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中共三原县委在渭北中学发起“驱杨”学潮,在指示信中强调“斗争策略应随事而变更,须积极领导学生群众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斗争规模迅速扩大到三原县城其他学校。消息传到西安,省教育厅不得不罢免掉杨少农的校长职务。1928年3月,国民党三原县政府和驻军包围省立第三中学,逮捕共产党员8名、共青团员3名、进步学生10余名。面对白色恐怖,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和进步师生都一直坚持斗争。1925届乙班毕业生武廷俊担任中共三原县委学运委员,他和陕西省立第三中学的党团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1928年春,武廷俊在领导第三师范的一次学潮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监狱积极进行革命斗争。他慧眼识人,发现一同被关押的第三师范学生习仲勋思想进步,立场坚定,在狱中介绍习仲勋入党。武廷俊因刑讯逼供迫害患上严重精神疾病,出狱后在上海治病时投江身亡。在土地革命时期,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教职工和学生分别都建有党的组织。从1927年8月至1936年12月,屈养正、孙玉如、张维新先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这一期间,学校设立学生党支部,郭炳坤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团三原中心县委机关设在省立第三中学。时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兼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习仲勋同志在这里指导全县团的工作和学运工作,并发展了一批党员。省立第三中学党团组织在三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一直和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不少党员学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投奔渭北革命根据地。赵寒(又名赵宝森,包森,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原型,被叶剑英誉为“中国的夏伯阳”)1930年考入省立三原第三中学。在校期间,赵寒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爱国同学组成抗日宣传队,在三原、泾阳等地举行示威游行,砸碎了泾阳县党部牌子,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遭通缉。1932年2月,他回到家乡蒲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进入西安高中上学。1932年8月1日,赵寒组织西安各中学学生宣传抗日集会时,与32名进步学生同时被捕。出狱后,赵寒任心字区委组织委员,先后在渭北游击队第二游击队、心字区游击队工作。
1933年5月30日,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党支部书记郭炳坤领导组织各界群众在三原城隍庙召开纪念“五卅”和反对日寇侵略华北大会。会后游行示威,捣毁了国民党三原县党部。5月31日到6月1日,罢课3天,在关帝庙举行反帝公演,并成立了渭北学生反帝联合会。 这一年八月,因杜衡叛变,中共陕西省委及各县党团组织被严重破坏,刚从省立第三中学毕业的郭炳坤当机立断,和县中学生张策结伴北上照金薛家寨,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郭炳坤此后在长期的革命战斗中久经考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救亡急先锋
1936年12月26日,三原县长常汉山、县保卫团副团长杨发震出城迎接南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群众、学生也自发夹道欢迎。在三原省立三中举行了约1000多人的盛大联欢会,三原民运会主任张子敬主持大会,彭德怀、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丁玲、王炳南等出席了大会。彭德怀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及党的政策,发表了重要演讲。与会官兵士气高昂,高唱抗日救亡歌曲,丁玲带领的文工队还演出了《丰收舞》《叮铃舞》《秧歌舞》等节目。党团组织活动在学校也不断发展,这一时期,来校任教的共产党员周芝轩担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刘继曾任教员支部书记、魏文伯、张维奇、郎瑞亭、郭壬戊先后担任学生特别支部书记。他们在学生中发展党、团员,领导全县各校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春,省立三中学毕业生李连璧带领在西安上学的三原籍学生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回到三原。他们围绕抗日八大主张,拟定宣传提纲,帮助学生联合会成立救亡剧团。演出的剧目有;《秧歌舞》《生产舞》《渔光曲》《难女曲》及话剧等。在鲁桥镇山东庄演出《毕业上前线歌》《松花江上》等歌曲时,场内外声泪俱下,广大民众无不义愤填膺。省立第三中学,在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袁禾森、朱茂青、周芝轩、刘继曾、魏文伯、赵漫青、杨鹤青、李蔚青、李德民等参与支持下,抗日救亡运动尤为活跃。他们积极组织学生上街张贴标语,演讲宣传,造成很大声势,在校内还办有《曙光》《春光》《先锋》《燎原》等10余种墙报,教唱歌、演小剧,宣传抗日救国、抗战必胜的信念,揭露发国难财的可耻行为,批判“亡国论”“妥协论”等滥调。
建立抗日进步团体 1937年春,在民先西北队队长李连壁支持下,三原中学秘密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组织,由解登科、李润诚、冯永吉、郎瑞亭等五人组成队部。随之三原工职、女中也有了民先队小组。至9月,三原全县民先队员已达300多人。在三原中心县委领导下,建立了民先队三原县队部,王云奎任队长。11月,王云奎叛变,郎瑞亭继任队长。队委成员有李润诚、朱光荣、郭长海、黄国斌、史青云、蒙荳等。“七七”事变后,三原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活动又一次掀起新的高潮,民先三原队部的活动也逐渐公开化,民先队组织更加普及。除三中、工职、女中外,还有池阳中学、克强小学、普育小学、民治小学也有了民先队组织。民先队员很快发展到400余人。三中民先队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走上街头,深入农村,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其中多数队员,加入了党团组织。三原中学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去安吴青训班学习,北上延安参加革命。仅1938届的一个班就有二十余人北上延安,不少人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英雄。例如化名为张文远的中共河北龙延怀联合县八区区委书记兼抗联主任郗天佐烈士等。
营救进步教师 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 1938年,由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党的组织处于隐蔽状态,但仍坚持活动。省立三中校长冯一航(被誉为三原抗日三杰)被省教育厅撤职,一批进步革命教师遭排挤出校。2月26日,国民党三原县党部和CC社特务翻墙入户,逮捕袁禾森、朱茂青、赵曼青等进步教师,引起全县各界人士强烈不满。经过党组织的策划,三原中学学生罢课游行,县城内各校学生罢课声援。三原中学、三原女中、三原工职等校派出代表到县政府请愿。学生代表郎瑞亭(中共地下党员)等9人还找到驻军警一旅旅长孔从洲(中共地下党员)请求追查暴徒和释放被捕教师,党组织还从上层作了大量工作。迫使县长不得不释放被扣押的进步教师。1938年8月,民先西北大队队长李连壁在三原被捕。民先渭北队部队长李润成和西北青救会负责人方晨被县党部追捕,受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周芝轩等人掩护撤离。三原民先队和渭北青救会等抗日进步组织,均被迫停止活动,三原党员实行“荫蔽精干”政策。
迎接解放谱新篇
在解放战争时期,设在耀县小丘的中共三原工委派出党员干部到国统区开展工作,从三原中学毕业的刘多荣、张庆发等人,积极恢复基层党组织。1946年9月至11月,联系到党员62人,新发展党员6人。经党的地下组织的秘密动员,不少学生投奔解放区。党的地下组织还支持民盟组织开展活动,时任校长关中哲、教员冯一航、史恒镜、张警吾等都是民盟成员。民盟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按照毛泽东为党在国统区制定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在三原中学基本上保存了党的基础。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三中校园一片欢腾。三原中学教师辛介夫写诗歌颂当时盛况。“拂晓东风劲,阴霾一扫空。人传消息好,城竖大旗红。父老欣额手,妇孺喜动容。壶浆盛厚意,夹道犒英雄。”
1949年6月,陕甘宁边区关中联合中学从旬邑马栏迁转来到三原,和陕西省立三原中学合并,学校改名为陕甘宁边区三原中学。关中联合中学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是边区于1939年创建的新型革命学校,习仲勋同志为首任校长。以既为边区培养小学教师又为边区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建校十年间,培养了899名既经得起战争考验又经得起和平建设考验的人才。两校合并后,冯一航任校长。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关中联合中学给三原中学带来了崭新的办学经验,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学校改名为陕西省三原中学,1959年2月,改为三原南郊中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渭北中学、陕西省立第三中学、陕西省立三原中学时期,师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要牢记南郊中学的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勇往直前。
(作者分别为陕西省特级教师、三原南郊中学首席教师,中共三原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