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军
陈浅沦烈士曾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等重要职务,是陕西党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然而,各界关于烈士的姓名观点不一,这给党史研究和宣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无论是基于对革命先贤的敬仰,还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党史研究,都很有必要就其姓名进行考证辨析。
一、 关于陈浅沦姓名的五种观点
关于陈浅沦的姓名,目前有五种观点。下面逐一列举介绍。
(一)陈典伦。杨正才回忆红二十九军二团三营在孙家坪的活动时谈到:“徐向前的队伍走后,第二年的农历二月间,西乡县的陈典伦指示孙家坪刘文浩闹红军,组织成立了一个营。”新中国成立后,陈龙氏在为审理马儿崖事变案件作证时,自称“是陈典伦的嫂嫂”,后来又向党史征集组反映陈浅沦的乳名叫“水娃”。从现有文献看,大家一致认为:陈典伦是其父陈敦行(又名品阶)给起的学名,同时还取字徽五。
(二)陈浅伦。此观点是近几年一些党史研究者提出来的。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有的文献中出现了“陈浅伦”其名。比如,贾拓夫在给党中央的《陕西工作报告》中称“省委巡视员陈浅伦”,刘瑞龙、丁武选、余诚斌在回忆川陕苏区的革命经历时说“陈浅伦任红二十九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余晴初、杨盛诩在回忆录中称“特委书记陈浅伦同志”。许建中、黄河昆、赵冠羣《红军长征到汉中》一文写道:“我地下组织陕南特委在陈浅伦、孟芳洲等同志的领导下……”二是怀疑“浅沦”应是“浅伦”之误,并试图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角度加以论证。部分研究者认为,陈氏家族同辈兄弟中有“陈明伦”“陈考伦”“陈孝伦”等,按照中国父母给孩子起名的传统习惯,烈士姓名应为“浅伦”。
(三)陈浅沦。这种观点被《中国共产党汉中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汉中地区组织史资料》所采纳。此外,他生前的许多同事、学生、同学、亲属也如此称谓。根据何蔚然回忆,中共陕南特委曾多次开会讨论创建红二十九军事宜,“决定总的军政领导暂由陈浅沦同志代理”。佘定周、黄勉初、杨杏生、余晴初以及刘明达、曹受祉等人在回忆陕南特委创建红二十九军时,称“陈浅沦”或“陈浅沦同志”。红二十九军中的老同志李毓兴、李强奋、李春焕、杜金华、邹同章、陈孝伦、彭占鳌、谯长生、屈爱发等人在回忆那段历史时也称“陈浅沦”。涂鹏程回忆参加鸡公田起义的经过时写道:“到达私渡河后,接待我们的想不到就是陈浅沦老师。”李子愚《壮志未酬身先死——回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马儿岩事变》一文写道:“军长陈浅沦是我的语文老师,我们很熟悉。”胡富文《回忆沙河坎地下党联络站和红军之友社》一文谈到:“民国二十一年红五月,我和刘传璧、陈海云同学由陈浅沦和段维特二位老师介绍,在汉中共立中学入党。”肖儒丞《回忆陈浅沦烈士的头颅被示众情形》写道:“1927年春天,中共陕甘区委以国民党名义举办了西安中山学院。陈浅沦上的是农运班,我上的是地方行政班。”他的妻子唐素贞、养子陈子良、表兄康德生在回忆录中也称其“陈浅沦”。
(四)陈潜。在《中共陕西汉南特委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造红29军的决议》《中共陕西省委给汉南特委的指示信》等文件中,将其简称为“潜同志”。傅钟、倪志亮、周纯全、王正柱等人在座谈时都称“陈潜任红二十九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武志平《巴山二年》一书写道:“1933年初,正式成立红军第二十九军,陈潜同志任军长,李艮同志为政治委员。”何成章、张太安、刘传书、潘吉昌、龚德润、胡道发、苟映清、何发义等人在回忆红二十九军有关情况时,均称“陈潜同志”。姜玉贞、刘传远、储茂章、訾天祥等人在回忆录或证明材料中均称“陈潜”。马儿崖事变后,《西北文化日报》《新闻报》《西京日报》等在报道时蔑称“赤匪军长陈潜”。
(五) 陈天伦。李茂堂在《自传》中曾提及红二十九军和马儿崖事变,写道:“军长陈天伦,是本地人,学运出身。张大万把红二十九军出卖了……”目前,这种观点仅此一例。
二、分析与结论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笔者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列表统计分析(详见附表) 。现有文献中出现“浅沦”28处,其中密切接触者21处,占75%,一般接触者2处,占7.1%,无直接接触者5处,占17.9%;出现“潜”27处,其中密切接触者20处,占74.1%,一般接触者3处,占11.1%,无直接接触者4处,占14.8%;出现“浅伦”9处,其中密切接触者2处,占22.2%,一般接触者3处,占33.3%,无直接接触者4处,占44.5%;出现“典伦”3处,其中密切接触者2处,占66.7%,一般接触者1处,占33.3%;“天伦”1处,系无直接接触者。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陈天伦”一说属孤例,显然是李茂堂掌握不准确。他在文中还将“张正万”错写成“张大万”,由此可见一斑。
(二)“陈浅伦”一说不能成立。现有文献中,称“陈浅伦”的人绝大多数与其无密切接触,当是谐音导致的错误。同时密切接触者中有1人既称其“浅伦”又称其“浅沦”,由此可见他们中一些人并不能确切知道其姓名。从姓名文化角度推论确有一定道理,但与“明伦”“考伦”“孝伦”相对应的应当是其父亲起的学名“典伦”,而非“浅伦”。
(三)烈士最初名陈典伦,字徽五,乳名水娃。对于“典”字的含义,《说文》的解释是“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尔雅》的解释是“典,经也”;对于“伦”字的含义,《说文》的解释是“伦,辈也”,引申为条理、顺序。在封建时代,伦常、纲纪是指封建礼教规定的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父亲将他起名“典伦”,应该是希望儿子做一个恪守封建伦常的饱学之士。1921年8月,陈典伦考入城固天明寺高等小学,开始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曾作文《提倡实业说》,认为平等、自由、博爱是治国三要素。1925年春,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26年,参加了驱逐军阀吴新田的革命活动。同年暑假,在家乡成立“大脚会”,提倡妇女放脚。1927年4月,在西安中山学院参加中共陕甘区委创办的农运班,系统地学习了社会进化史、政治经济学等,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并更加积极地投身革命斗争。1928年9月,先后在上海持志大学及江湾劳动大学学习。当时上海正处于革命低潮,但他对革命前途却充满信心,于同年冬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典伦对世情国情和革命道理认知的不断加深,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封建色彩很浓的名字与正在从事的革命事业格格不入,于是改名为“浅沦”,意在时刻提醒自己国家和民族正面临沉沦的危机,必须奋起救国。1932年8月出狱后,为了便于创建红二十九军,陈浅沦又化名陈潜,故而当时的文件、陕西省委和红四方面军领导、各大报刊均如此称谓。
(四)考虑到两次改名均是烈士生前自我意愿的表达,为了尊重先烈、尊重历史,笔者主张对外宣传时统一称陈浅沦,在涉及到红二十九军这段历史时也可称其陈潜。
(作者系中共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