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延安啊 延安

来源:陕西党史 2022/02  时间: 2022-04-12  阅读量:

1650335223572086897.png

延安,中国的革命圣地。

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留在国人心目中的延安却是另一幅模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是宋代文人范仲淹笔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黄土高原……

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万里长征,辗转踏上陕北的土地之后,延安逐渐焕发出了更为亮丽的光彩。

这种红色的改变其时早有端倪。1926年初,李象九、谢子长等创建中共宜川军队第一、第二特别支部;春夏,陕西省立第四中学建立中共延安特别支部,是为延安最早的党的组织。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红色逐渐向延安的各个角落蔓延。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尤其是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延安,开启了延安新的历史起点。红旗由此漫卷延河两岸,“革命的圣地——延安”响彻大江南北。

“革命的圣地——延安”这是当时新知识分子对于延安的一个共同心声,1939年7月丁玲在《七月的延安》中满怀深情地写道:

……

大伙儿来吧,

自己的事,我们自己管。

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乐园。

……

街衢清洁,植满槐桑;

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

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

百事乐业,耕者有田。

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

那些跹蹀在街头的年轻的工人,

全来自武汉、西安、沪上。

四方八面来了学生几千,

活泼,聪明,全是黄帝的优秀子孙

……

“到延安去!”曾经作为一个响彻云天的口号,在“七七事变”之后,激励着天南海北的广大热血青年汇聚到延安这座黄土高原的信仰圣地。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目睹时隐时现的行进在蜿蜒山路上向延安进发的青年队伍时,由衷地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四面八方涌来延安的又何止优秀的青年学生,丁玲来了,贺敬之来了,冼星海来了,白求恩来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工程师……各行各业,各党各派,本国的,外国的,还有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最年长的75岁,小的只有十二三岁。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正确的人生追求……吸引着各方爱国人士源源不断奔赴延安。他们和原本奋斗在延安的共产党人、延安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如火如荼的艰苦岁月,在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革命圣地延安,培育形成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它的原生态有:延安整风、张思德、白求恩、南泥湾、抗大和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等等。在这众多原生态精神中,对于“精神生活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带普遍性的延安整风。

80年前的2月,以延安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作为第一次全党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8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延安整风经验,始终自觉地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重要位置,一以贯之地推进发展,使我们党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成功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延安作为革命圣地,让人心向往之、心崇敬之、心热爱之的重要原因。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著名诗人贺敬之用一首《回延安》表达了无数国人的心声。延安,是国人魂牵梦萦的革命圣地,也是我们陕西共产党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延安啊,延安!

(执笔:任晓滢)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