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在他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忠心,毛泽东曾经给予他高度评价——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并践行习仲勋的群众观,对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习仲勋群众观形成的渊源及条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及陕西民主革命人士的影响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习仲勋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启蒙时代起,就成长于秀美的山川和优良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吮吸着黄土地香纯丰富的乳汁,接受中国农民传统道德风尚的熏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中,习仲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幼年的习仲勋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人生启迪。陕西著名民主革命人士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张义安等赤诚爱国、胸怀大志、思想开明、追求进步,以造福人民群众为荣的奋斗精神,也在年幼的习仲勋心里种下了为民的种子,也成为他群众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一整套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观与群众观的统一,为我党群众路线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习仲勋在革命历程中大量阅读马列经典,深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洗礼,这也为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少年习仲勋早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参与学生群众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习仲勋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武装头脑,在具体的群众工作中注重践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他也因此被称为“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
(三)革命实践的历练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习仲勋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实践的历练。他16岁到长武县从事兵运工作,19岁发动“两当兵变”,20岁到照金和刘志丹、谢子长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21岁当选为根据地苏维埃主席(人称“娃娃主席”)。32岁时他出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从而成为西北地区党的最高领导人。39岁进京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等。1980年11月,他回京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了7年。在他76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在多个工作岗位上历练过。多岗位长时期的锻炼使他能够充分地接触并了解到人民群众,能够不断从工作中总结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而服务群众的方法。他将书本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广泛地运用于革命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实践,真正达到了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因而,习仲勋革命实践的历练,也是他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扎根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
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基础和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扎根群众中并深入了解群众,这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逻辑起点。习仲勋曾说:“人民群众是一切事业的主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主体,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习仲勋认为,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扎根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是发挥群众作用的重要前提,我们党的所有方针政策的制定,所有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集中群众的智慧。只有扎根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在开展土改工作中,习仲勋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消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实现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在云南考察期间,习仲勋就深入农家和集市,与60多位农民进行亲切交谈,充分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产生活变化及遇到的困难,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积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群策群力研究脱贫致富的办法。
(二)充分信任群众,紧密团结并依靠群众
在多年的群众工作实践中,习仲勋总是非常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并紧密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早在陕甘宁边区自卫战期间,习仲勋就曾大力号召边区的共产党员们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紧紧地团结人民,带领人民去和敌人斗争。这充分表明习仲勋切实地将革命工作视为人民的革命,在革命中坚定地信任群众,团结群众力量一起对抗反动势力。在对待工农联盟问题上,习仲勋强调,“只有切实做好团结和教育工人、农民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人阶级觉悟,领导农民继续前进;同时,又切实做好其他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工农联盟获得前进,从而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获得前进”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经常提及并且做到了依靠群众并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事业。在陕甘边区土改与整党工作中,习仲勋十分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他指出,“凡是过去土地改革不够彻底的地区,都必须认真地充分地发动群众” 。在“绿化西北,植树造林”的工作中,习仲勋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大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说,“林业工作者必须把群众路线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须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千百万群众的支持开展林业工作” 。
(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正当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这是习仲勋群众观的根本宗旨。习仲勋从投身革命开始,就十分重视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在陕甘边苏区时期,以习仲勋为主席的边区政府曾制定了十大政策,其中规定“对群众不动员粮,也不‘欢迎’粮,靠收买民粮供应军队;在白马庙、荔园堡等地成立集市,便利群众交易,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这就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制定出了非常暖民心接地气的政策,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做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我们的司法工作方针是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这就要求一切司法干部,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从法律层面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1962年,当得知渭北一带闹春荒,他亲笔致信有关领导,要求放开粮食市场,让农民到陕北换粮自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习仲勋总是通过各种努力,尽力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习仲勋群众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
(四)反对官僚主义作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反对官僚主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习仲勋群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岗位,在什么情况下,习仲勋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群众。习仲勋指出,我们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他曾劝诫领导干部,“不能忘了群众,应该更多的到人民群众中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接受群众监督,永葆人民本色”。习仲勋认为,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工作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初到广东工作时,在省委常委会议上的讲话中,习仲勋就指出,“我们不能当官做老爷,我们要做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改造到老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实事求是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脱离群众”。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又一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反对官僚主义为民造福。
三、习仲勋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一)保持和谐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谐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智慧就在群众中,办法就在群众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仅是认识上和态度上的问题,更是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上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开展工作的实践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意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脚放进群众的鞋子里,充分体会群众的感受,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做好“六稳六保”,做人民群众真正的“主心骨”。
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要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以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取信于民。此外,还应该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以群众的满意度为重要指针来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干部考核规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效率。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不断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旗帜鲜明地惩治贪腐,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和行为,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好密切党群关系的民心工程。
(二)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
“人民至上”是党走过百年无往而不胜的红色密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升华和拓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延伸,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
在新时代,要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维护人民主体利益;要充分肯定和重视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历史作用,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巨大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就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奇迹。
要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还要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整体性协调性,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扎根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难处,切实严防脱离群众的危险。二是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组织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创新创造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从而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要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积极回应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建立合理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切实做到全过程民主。四要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在带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
当前,我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习仲勋群众观,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内源性动力,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