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为加强战备、改变当时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审时度势地做出建设三线、建设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决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采用特定方式,按照预定目标展开的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400万工人、军人、干部和知识分子从五湖四海奔赴中西部三线地区援建。其中,有一群人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位于秦岭脚下、巴山深处的陕西汉中,在这里建设了一批企业: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中坚企业——陕飞集团,中国机械工业的骨干汉江工具厂、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等。这些肩负着共和国重托的三线企业,50多年过去了依然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继续发展前行。
一、定址建厂期(1968年-1974年)
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1968年9月17日,伴随着第一机械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一份文件,正式确定汉江工具厂址为陕西省汉中县宗营镇沙坝里(今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宗营社区),由东北工业重心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分拆西迁至汉中。同时,汉中县革委会生产组下文征用宗营、赵庄两公社土地191.5亩,为汉江工具厂修建厂、路使用。10月3日厂区开始破土动工。建厂初期,坚持边基建、边生产,开展“三通一平”(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现场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1969年9月末,汉江工具厂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有圆拉刀、矩形花键拉刀、键槽拉刀等共56只,向共和国二十周年献礼。
二、投产发展期(1974年-1992年)
1974年1月,汉江工具厂正式投产。期间汉江工具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产品规格、品种、产量不断增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和省级质量奖,并多次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如1976年10月,汉江工具厂试验成功M14盘形直齿插齿刀,填补了行业空白。同年12月,试制成功40吋弧齿形圆锥齿轮双面精切铣刀,填补行业空白,对此《人民日报》及其他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转载,第一机械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先后发来贺电和贺信。1983年、1986年先后试制成功M12硬质合金碗形直齿插齿刀产品和Φ160、Φ200A级插齿刀,填补了产品标准系列的国家空白。
与此同时,汉江工具厂不断提高厂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员工福利,1984年汉江工具厂被陕西省重工业厅命名为“花园式的工厂”。其中,郭弯家属区是80年代初第一批职工福利房,也是工厂职工第一次大规模的住房调整,极大的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环境,许多职工第一次住上了带有阳台的房子。此外,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衍生出的“民品”三厂红肠,也早已经成为汉中家喻户晓的美食。
三、调整改革期和改制转型期(1992年-2014年)
汉江工具厂从1992年开始加速企业改革,精干企业主体,放开搞活外围,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和省级质量奖,多次填补国内行业空白。1992年7月,汉江工具厂经国务院经贸办、国家计委、统计局、财政部、人事部组成的“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审核,正式被批准为“大型二档企业”;2000年10月经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原“汉江工具厂”更变注册为“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汉江工具厂为国家重点装备项目设计制造的超大装备式渐开线花键拉刀Φ285.28×2445和Φ352×720推刀填补了国内工具行业超大型拉刀的空白,为汉江工具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江工具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不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汉江工具厂第一时间开展向汶川灾区献爱心大型募捐活动,2000名职工和家属共捐资218375.6元。当月,汉江工具厂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7月28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突击队一行10人在举行简短的出征仪式后,前往位于四川的东方汽轮机公司进行设备搬迁、调试、维修等工作,助力灾区重建家园。
四、升级换代期(2014年-至今)
2014年,汉江工具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完成整体上市,并在深交所挂牌。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汉江工具积极调整策略,制定了“百年汉工,国际品牌”愿景,全面实施“五大工程”走上了一条“致胜高端,科学管理,争创国际一流工具企业”的发展之路。现在,汉江工具已发展为中国金属切削工具制造业标志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型精密复杂刀具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
“汉工”牌金属切削刀具,以其“四高一靓”(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耐磨性、外观靓丽)特点在中国工具行业和广大顾客中树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优势。其中,滚齿刀具、插刹刀具、拉削刀具、铁削刀具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均居中国工具行业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汉工”牌系列切削刀具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为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者为汉中市汉台区委党史研究室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