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亮剑】深刻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来源:  时间: 2020-12-08  阅读量:

深刻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欧阳向英 

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何与此目标相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必须与之进行伟大斗争,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反对一切质疑党的领导和党领导的伟大工程的斗争。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不仅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业能否成功。如果我们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掉以轻心,就可能葬送我们党历经数代领导人开创的伟大事业,苏联解体就是党放弃了领导地位从而导致国家分崩离析的活生生的事例。尽管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外交等很多因素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不可低估的是意识形态的瓦解,而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正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的。

客观、全面、准确地书写历史和评价历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前提。文过饰非、全盘推翻、模棱两可和以偏概全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必然为历史虚无主义打开缺口。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个人崇拜上,对领袖丰富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的脸谱化、绝对化描写降低了可信度和真实性,一旦负面信息被放大,就会对领袖形象造成颠覆性的破坏作用。

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中讲到,斯大林滥用权力,违背了列宁处理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并且抛弃了列宁说服教育的工作作风,把党内的正常争论看成是对敌斗争,走上了大规模镇压和清洗的道路。赫鲁晓夫把这一切主要归结为斯大林个性缺陷和个人品质所致。不去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况,而是片面强调斯大林的缺点和错误,完全抹杀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1964年,苏联共产党10月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共的最高领导人,开始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和书报检查制度。但是,“要想走回头路是决不可能的了。即使在1964年10月中央全会罢免了赫鲁晓夫以后也是如此。想要扭转非斯大林化进程的企图失败了,而持不同政见运动反倒发展起来了。”1964年罗伊·麦德维杰夫开始定期发行一种被西方称之为《政治日记》的地下刊物。1965年,因“非法出版物”而获罪的西尼亚夫斯基和达尼埃尔事件发生后,地下出版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蓬勃发展。大量揭露斯大林时期镇压内幕的回忆录、签名人数众多的抗议信件、请愿书、声明、批评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处理方法的文章,以及法庭审判的各种法律文件和被告人的辩护词在私下出版物上广为传播。通报形式的定期刊物开始大量涌现,像《时事纪事》、《自由思想》、《乌克兰通报》、《移居》、《立陶宛天主教纪事》等等,内容也转变为时事政治和经济评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运动纲领广泛流传。大批在国外出版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书籍私自流入苏联,外国作家的禁书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苏联,被翻印或者以手稿的形式在暗中流行。一时间信息爆炸,真假混淆,谬种流传。

80年代中期,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戈尔巴乔夫上台。他提出:“我们肯定舆论多元化,摈弃精神垄断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放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文化领域实行新自由主义。为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意图,戈尔巴乔夫重用亚·雅科夫列夫,取代叶·利加乔夫来主管苏共意识形态工作。

1985年12月,作为戈尔巴乔夫当时的亲信,雅科夫列夫进言道:“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主义的阐释,其危险足以使任何创造思维甚至经典思维都毁灭殆尽。魔王,它就是魔王……必须在理论上做出这样的突破,才能制止极权主义和对自由、创造的蔑视,才能结束意识形态的单一化……问题就不仅仅是拆除斯大林主义,而是替换掉千年沿袭下来的那个国家模式。”他对十月革命怨恨不已,号召要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主义,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斩草除根。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一个极力反对和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仇恨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运动的人,进入了苏共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苏共从内部被搞垮就不足为奇了。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仅没有对思想阵线加强管理,反而强调“不论是今天的痛处或是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成为报刊分析的对象”,将思想领域的混乱进一步扩大化。在“历史反思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历史教科书修订和历史档案揭秘。1986年11月,在全苏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指责苏联历史教科书存在着公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在1987年苏共召开的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名为《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的报告,声称要继续60年代未完的事业,恢复历史公正。实际上,所谓的“历史公正”就是彻底否定斯大林,进而批判列宁,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戈尔巴乔夫自己全面右倾的“新思维”。

与“历史教科书”乱象同时存在的,是所谓“历史档案”揭秘问题。早在苏联解体和历史档案大规模解密之前,一些人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曝光斯大林时期所谓“历史档案”——其实大多是无稽之谈,故意丑化斯大林,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这一切都打着“历史档案”揭秘的旗号,斯大林不仅没有领导苏联红军取得二战胜利的历史功绩,反而成为历史罪人。这股歪风一直刮到苏联解体后仍未停止。近年来,国际上盛传“斯大林是二战的真正发动者”,就源自这些虚假的档案揭秘。

如果说教科书和历史档案是专家们的事情,那么大众媒体和文艺作品则对群众意识影响深远。80年代以后,苏共主动打开思想领域的“闸门”,自由派人士逐渐把持了主要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1986-1988年间苏联一批有影响的报刊先后被“新人”接管,包括《消息报》、《星火》画报、《莫斯科新闻》、《共青团真理报》、《论据与事实》周刊、《莫斯科真理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青春》杂志、《新世界》杂志等。苏共《真理报》、《共产党人》杂志、《经济报》等报刊的编辑部也大幅度调整。正是这些全苏性质的主流报刊煽风点火、左右舆论,成为“公开性”运动的急先锋。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公开指责列宁,把列宁说成是包括设立劳改营在内的一切镇压措施的始作俑者。从此以后,文学界以攻击列宁为时髦。不仅是文学,电影戏剧也如此,几十部被禁影片得以放映。这种影响强烈冲击着多年形成的思想观念,群众的思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苏共不仅没有积极作为,反而拱手让出舆论阵地。1990年6月12日,《苏联出版法》的正式颁布更为媒体的自由化提供了法律基础。在《苏联出版法》的鼓励下,一些报刊先后宣布“自主办报”,借机摆脱苏共和主管部门的束缚。此种背景下,各种攻击、谩骂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宣扬色情、暴力的报刊大行其道。报刊、电视、电台及出版社纷纷追求利润,不但忘却了政治责任,甚至失去了社会良心。严肃的学术著作和科普队伍几乎销声匿迹,只能依靠内部印刷在小范围内交流。

不停撼动苏联大厦根基并导致其坍塌的,绝不仅仅是戈尔巴乔夫一人或雅科夫列夫、叶利钦等几个人。这其中既包括苏共高层蜕变分子,也包括存有异见的知识分子、政论家、作家等,乃至听信谎言、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背后有国际因素。美国中央情报局一马当先,声称要“调动一切手段,包括精神手段,摧毁敌人意志”。他们极力扶持不同政见者,将他们在苏联无法出版的书印制出来,再运送回国,通过各种渠道输出拥护西方自由思想的出版物。在慕尼黑设立了“自由”电台,专门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宣传和渗透。

苏共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放任自流与简单粗暴,乃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制造与纵容,给反对派以宣传和传播自己观点的机会。随着“禁区”的不断被打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一落千丈,沙俄统治和西方文明却被抬高美化。有关俄罗斯文明较之西方存在着“历史性缺陷”的说法风行一时。受1989年东欧风波的启发,加上西方样板的影响,他们追求急速转型,公开提出“反中央集权”、“反苏共一党专制”、“民主、自由”等口号,提出抛弃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尤其是中亚五国等“穷包袱”,要求俄罗斯脱离苏联独立,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在与戈尔巴乔夫争权的过程中,叶利钦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主张非意识形态化。在叶利钦的推动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别洛韦日协议》,标志着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正式解体。表面上看这是民族分离主义的结果,但实际上这完全是苏联权力阶层的抉择。在国内外多种势力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了近70年的强大苏联崩毁坍塌了。

我们在反思苏联体制、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苏联解体的人为因素,尤其历史虚无主义对民心党心的瓦解作用。历史虚无主义向人们灌输错误的历史观,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极度混乱,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合法性丧失,使联盟失去凝聚力,使国家失去团结奋斗的基础。苏联解体的教训如此深刻,难道还不够引起我们警觉吗?!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苏联解体的过程来看,丑化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史实、编造谎言,将集体主义壮举诬蔑为群氓行为,将民主集中制歪曲成纳粹主义,将本来有着崇高道德追求的共产主义运动低俗化为个人功利主义冲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通常做法,其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反感,瓦解人们建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美好未来的信心。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折射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应该看到,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社会主义运动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兴起,历经波折,坚韧向前。有些人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被唾弃,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他们完全忘记了社会主义曾给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力增强和人民福祉的提高,带来的精神和文化领域的丰硕成果。当然,不是说一旦实行了社会主义,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有矛盾都消除了,等待我们的就是天堂里的生活。经济体制过度集中和政治体制过度集权是苏联的弊病,斯大林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苏东剧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就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看,各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范本,模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不容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反面,是一种反动的唯心史观,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其虚无掉我们党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坚持不懈地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大力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斗争,让唯物史观成为掌握群众的思想武器,从而取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