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新荐】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原因分析

来源:  时间: 2020-12-08  阅读量:

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原因分析

任惠林 

讲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两点一存”,就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唯一完整保存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再三指出:“没有陕北,就落不了地”“这个边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唯一的一个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照金、庆阳等地时强调指出,“这块根据地是‘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什么会‘硕果仅存’?我们要加强研究”。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正是由于有了“硕果仅存”,才有了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才使中国革命在此出现转折,走向了复兴之路。

近年来,关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原因,有说是因为这里由于土地贫瘠,群众抵御灾荒、匪患和战争的能力比较弱,大家具有抱团抗争的传统;有说这里虽然社会经济落后,但地广人稀,如果有条件通过大生产,还是比较容易大规模解决温饱问题的;也有说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回旋余地大,有利于“用兵”;还有说这里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便于共产党及红军生存,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原因,但远远不够。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我党正确政治主张的深刻影响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思想根源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是以旅外陕西籍进步青年为主体的。创建于1903年的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就是陕北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地方。

随后,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呼延震东等人先后在陕西榆林中学、西安一中、西安三中任教,成立青年文学社、创办刊物,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和各种新思潮,培养和影响了刘志丹、潘自力、吉国桢、王子宜、曹力如等一批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李大钊为首的北方区委领导下,李子洲、魏野畴等同志在陕甘一带宣传革命,发展党员,扩大影响。1924年,随着陕西的党团组织相继成立,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士兵运动和武装起义活动全面展开。

毛泽东1935年12月13日接见刘志丹时对陕甘地区的群众基础给予了肯定。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童小鹏日记记述了中央红军到吴起镇的情况:“此地革命已两年,对待红军的热情的确超过中央苏区的某些地方,且政治水平很高,和他们谈起话来总是一口的革命词句,可见这些苏区是不落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火种,为“硕果仅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领导集体是陕甘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组织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兵运工作中的三道川事件、旬邑事件、宁县早胜事件、红二团南下失败等,使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根据地领导人愈挫愈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与党内“左”倾错误斗争中,始终坚持党中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依靠穷苦大众,建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苏维埃政权。同时,他们始终以党的利益、革命的大局为重,坚持团结、包容的原则,维护根据地党的统一和红军的团结,即使在意见分歧和身陷囹圄的情况下,也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从不动摇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坚持革命斗争。毛泽东分别题词,充分肯定了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的历史功绩。

正是有这样一批信仰坚定、胸怀宽阔、意志顽强的领导集体,“硕果仅存”才有了可靠的组织基础。

三、坚持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参加革命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重要条件

中共陕西地方组织非常注重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刘志丹曾通俗地讲到:“干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对国民党十七路军杨虎城部开展了细致的统战工作,中共陕西地方组织在杨虎城部相继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党员人数达几百人。1933年杨虎城曾派员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互不侵犯的“汉中密约”,建立秘密交通线,为西北红军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毛泽东曾说,“三十八军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二是注重同国民党军队中的其他进步人士“联合”。不仅仅是杨虎城部,邓宝珊、杜斌丞身边也有不少共产党员担任要职,如南汉宸、张汉民、阎揆要、李妙斋等等,都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过贡献。

三是重视对地方民团和地方武装的教育与争取工作。针对他们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摒弃“左”倾关门主义,灵活采取《十大政策》,凡与我为敌的坚决消灭,能争取的则尽量争取。如赵连璧、贾生财、杨培胜、师储杰、郭宝珊等,都是在教育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壮大了自己、孤立了敌人,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也使得后来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可能。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可靠保证

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陕甘革命根据地创造性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以陇东南梁为中心,以陕北安定和关中照金为两翼创建的“狡兔三窟”式多区域战略布局,为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二是按照“红色”“白色”“灰色”理论开展武装斗争,极大丰富了我党对敌斗争的形式,巩固和壮大了根据地。三是实行了非常灵活的土改政策,既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农村土地问题,根据地建设也没有因为自身的“折腾”而大起大落。这些独特经验,契合了当时的实际,成为了在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失守的情况下,陕甘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的内在依据。

1943年《解放日报》刊文指出:“刘志丹同志远离中央,能从革命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之精髓,使马列主义普遍之真理具体运用于西北,……使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这段话深刻阐明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存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陕甘革命斗争经验的高度评价。

五、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内在支撑

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能够“硕果仅存”,还有一条经验就是这里的党组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那时根据地领导人是用“豆选法”选出来的,让群众直接参与到政治中来,有威望的群众领袖才能担任红色政权的领导。其次,根据地的各级干部,始终保持着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们与群众亲如一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成为贯彻群众路线的典范,被毛泽东称赞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正是由于他们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生死相依,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这就是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壮大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