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起义中走出来的将军——赵启民
□ 李东峰
1928年4月,王泰吉率部在麟游发动起义,打响了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西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西府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宝鸡地区其他党组织领导武装起义和兵变提供了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起义中,还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将军,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赵启民将军。
几经探索走上革命道路
赵启民,1910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乡申家坡村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大小军阀雄踞一方,陕西政局也变幻无常,土豪劣绅常常为恶乡里,民不聊生。赵启民家世代为农,无权无势,只有受欺凌的份儿。他的父亲想让儿子出人头地,全家节衣缩食供赵启民上学读书。他9岁起入私塾,14岁就读于县城高小,他天资聪慧,学习刻苦,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立志要做“打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侠士。1926年小学毕业后,16岁考入西安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准备入学之际,却因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他只能回家帮叔父种田。经过一年兵灾,家中已无力供他上学,1927年1月经亲戚介绍到西安东关德合生药材行当学徒,勉强维持生活。
饱受社会动荡煎熬的赵启民考学、当学徒,多方尝试谋生都受阻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他彷徨。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他萌生了参军的想法,从此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
1927年2月,在中共陕甘区委的支持和帮助下,由于右任创办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成立,赵启民即进入该校求学。中山军校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握的学校,主要培训国民军营、连、排初级军官,以及我党选送的革命青年。共产党员史可轩兼任校长,李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邓小平(邓希贤)任政治部主任,许权中任总队长。从学校领导到教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从队长到学员,大部分都是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校中的革命气氛十分浓厚,被誉为"西北之黄埔"。学校以学习军事和军训为主,兼学政治,主要开设《社会主义概论》、《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新三民主义》等政治理论课,对广大青年军官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赵启民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由反抗社会不公平的朴素思想,变成一名激进的革命青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西安形势大变,于右任的“驻陕总司令部”撤销,“中山军事学校”也停办了。1927年8月间,赵启民和部分同学赴临潼县雨金镇转入国民革命军十七军第三师甄寿珊(麟游人)部教导营学兵队(共产党员王泰吉任队长),成为一名学兵,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活。师长甄寿珊同情革命,允许部队里中共组织存在,学兵队除军事操课外,还学习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侵华史、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课程。
经过不断学习教育,赵启民终于明白了,之所以存在人压迫人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要翻身必须革命、推翻旧制度。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由此转变为革命英雄主义,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并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各种宣传活动。1928年1月,赵启民在临潼经刘奉泾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麟游起义初受战火洗礼
1928年3月,驻防临潼的甄寿珊奉命率部围剿陇县吴山土匪途中路过麟游暂住休整,临走之际留教导团驻防家乡麟游县城。4月初的一天,中共陕西省委派交通员来麟游,给营长王泰吉送来密信,指示他立即率部在麟游举行起义。王泰吉秘密召集全营7名党员,宣读了省委来信。全体党员表示坚决执行省委指示,当晚起义。并决定起义后迅即向东北方向前进,通过礼泉县向北转移。
得知部队起义的消息后,已是共青团员的赵启民积极支持拥护党组织的决定,他为营长王泰吉传递消息,勇敢的冲在队伍最前列,协助党员一分队队长刘清和控制了反对起义的顽固分子,处决了负隅顽抗的二分队队长李柏荣,关押了企图逃跑告密的三分队队长赵超。协助党员组织60多名起义士兵编队分组,分发枪械物资,趁着夜幕掩护迅速向东急行军。计划在天亮前通过礼泉县南坊镇,结果参加起义的士兵多是招来不到半年的学兵,没有急行军经验,行进速度缓慢。队伍来到南坊镇时,天已大亮,结果被南坊镇民团头子李世龙包围而失败。
身经百战淬炼将军之路
麟游起义失败后,赵启民重返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5月,他奉党组织指示,再次以编余军官身份,独自到陕西人民自卫团训练班开展兵运工作,伺机弄到一部分枪支后,于1929年秋回到蓝田县开展农民运动。这期间,赵启民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并在1930年2月正式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0月,受组织派遣进入西安绥靖公署骑兵团,先后任团部文书、排长,他利用有利条件担负秘密掩护,情报传递和散发宣传品等任务,办理了不少西安出城通行证,大大方便了党组织的活动。
1932年8月,他所在的骑兵团第1连中共党员身份因西安中共组织遭敌破坏而暴露,已经担任排长的赵启民随连内党支部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该连起义再次失败。他没有气馁,怀揣革命信念,会同数人遂辗转到达渭北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泾阳游击队,任第3中队中队长。后任红26军随营学校排长,第26军42师3团第1连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创建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的游击战争。
1935年9月红26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后,赵启民任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军事部科长,延长县苏维埃军事部部长,宜(川)延(长)军分区代理司令员,独立第2团团长,独立师第3团团长,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和红一方面军西征作战时的东线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启民从抗大毕业后调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路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治委员兼第5旅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代理政治委员兼第5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第5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中历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淮南军区(兼新四军第2师)副政治委员兼第5旅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4军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1月起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68年9月起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97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作者系中共麟游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