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莹:渭华起义的历史功绩和资政育人作用新探

来源:  时间: 2015-08-18  阅读量:

  

 

    参加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渭华起义的一些资料,便认真研读,深感曾经发生在故乡的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恰逢纪念渭华起义87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故撰此文,就渭华起义的历史功绩和资政育人作用谈一点思想认识。

  一、渭华起义的发生成为中共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不朽丰碑

  渭华起义是1928年五六月间发生在以渭南县东南原、华县西南原一带为中心的著名起义。它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农民群众和军队相结合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一次起义。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背叛革命。在宁汉合流的形势下,冯玉祥亦追随蒋、汪在西北“清党”反共,破坏大革命形成的统一战线,组成以石敬亭为首的陕西省政府,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于9月26日召开第一次省委扩大会议,纠正右倾情绪,开始策略转变,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在被誉为“陕甘赤化发祥地”的渭华一带,党团组织以渭南赤水职业学校、渭南中学、渭阳中学、东关小学、宣化小学和华县咸林中学、谷堆小学、高塘小学等处为据点,秘密准备组织暴动。

  广大农民群众在革命武装的有力支持下,向反动政府、封建地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进行猛烈的进攻。仅仅一个多月,在起义中心地区,反动政权土崩瓦解,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6月13日,渭华地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形成了一个以渭南塔山和华县高塘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北至豫陕大道,南至秦岭北麓约200平方公里的革命斗争区域。

  渭华起义对敌人震动很大,他们视之为“心腹大患”,陕西反动当局麇集田金凯、魏凤楼、孙连仲等师兵力,并调集渭华一带警察、民团向起义中心地区塔山和高塘进攻,被我军民两次予以击退。6月19日宋哲元的三师之众又来进攻,激战竟日,敌众我寡,我军失利,高塘、塔山为敌攻战,廉益民、吴浩然、薛自爽等起义领导人英勇牺牲。20日退入秦岭后转到商洛、蓝田一带,其间总司令唐澍不幸阵亡。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党在军队中的组织转入秘密状态,部队暂归李虎臣部的刘文伯师,许权中仍任旅长。工农革命军退出渭华以后,反动派对起义区人民进行惨绝人寰的迫害,300多名党团员及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数以千计的群众背井离乡,渭华起义至此失败。

  二、渭华起义的功绩在党的历史上永放光芒

  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无庸置疑。不仅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而且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党在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有力地削弱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势力

  渭华起义发生于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即1928年的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前后全国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组合。这一动荡组合的直接结果,一方面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各军阀已经站在一起,虽然他们之间各自暗怀鬼胎,勾心斗角,但在对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上则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被推向革命的第一线,勇敢而坚强的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当时,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一个严峻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在反动派的屠杀面前要不要把革命坚持下去,是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甘作奴隶,还是高举红旗继续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时期的所有武装起义,虽然绝大多数都未取得成功,但它却以铁的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无比坚强的!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中国革命的火种是永远扑不灭的!正如毛泽东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方针,会议检讨了中央机关的右倾错误,讨论了国共两党关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任务和总方针。这次会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渭华起义正是在这次会议精神指导下举行的农民武装暴动,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环境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是震撼西北的春雷,有力地抗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势力,开启了西北特别是陕西工农武装割据的前奏,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向世人严正宣告:我国北方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和南方的人民群众一样是英雄好汉,是不会屈服于反动派血腥镇压的,是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这便是渭华起义闪光点之所在。

  (二)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一次伟大尝试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以自己的革命实践和鲜血认识到当时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下一个高潮尚未到来,革命正处于低谷时期。正如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3日宣言所指是“革命之危急存亡的时候”。当时中国革命的去向,只能是到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的边远山区农村去寻找立足点,不断巩固扩大革命成果,然后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而渭华起义正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风暴,是党的队伍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毛泽东在1927年3月间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阐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明确指出:“一切革命的同志都应该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而不能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划脚地去批评他们,更不能站在他们的对面去反对他们。”号召与农民群众并肩革命,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提出“党到农民中去”的口号,强调“陕西最重要的工作为农民运动”,并确定要“集中于东至潼关、西至长武、渭河南北这一个区域中”开展农民运动。这一时期,陕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全省农民协会普及到50个县,会员达41万多人,农民武装达10万之众,仅次于广州、湖南,居全国重要地位。而渭华又是全省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当时渭华地区党团力量比较强大,拥有党团员1200多人,党组织主要是通过农民协会来发动和领导起义。渭华起义酝酿和发动于反革命气焰十分猖狂,中华大地一片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时,在这种形势下,毅然发动起义,就充分体现了陕西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它是党在西北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入农村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三)培养和造就一批革命领导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每一次大的革命实践活动,不管成功与否,无不在客观上锻炼、造就、筛选着优秀的革命领导人物。在渭华起义中,领导层的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例如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省委常委、陕东特委书记刘继曾,政治部主任廉益民,参谋长王泰吉,总顾问许权中,赤卫队长张汉俊,还有像王尚德、王授金等都是起义领导层中的佼佼者。其中唐澍、廉益民、王授金等还为起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经过起义的锻炼,参加过起义的许多优秀干部成为后来西北游击队和陕北红军的骨干。而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物中,更加出类拔萃,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刘志丹,他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25岁时参与渭华起义的领导工作,任军委主席。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受党组织的派遣奔赴瘠贫的陕甘黄土高原,同谢子长以超常的毅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一支5000多人的陕北红军和4000多人的游击队。不仅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而且使这个当时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此,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领导渭华起义虽是刘志丹、谢子长等一生从事的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但却使他们成为党的革命斗争史上重要的影响人物。他们不怕艰难困苦、直面牺牲、爱党爱国的斗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与发扬,这些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也给渭华起义增添了更加耀人的光彩。

  三、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资政育人的重要支柱

  追溯历史的轨迹,是为了辟斫未来的荆棘;追慕先贤的英灵,是为了激励后辈的才智;认识古人的丰姿,是为了增添今人的风采;了解古来的业绩,是为了激发创业的情怀。事实上,对生活战斗的地方知道得愈多,为他赋光添彩的历史责任就会愈强,波澜壮阔的渭华起义在秦东大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资源。渭华起义开创了人民军队与农民运动的先河,在西北地区首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能够源远流长地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建设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一,听党指挥、团结一致的革命宗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支撑。刘志丹、谢子长等爱国人士能够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与陕甘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不盲目依靠上级教条指示,也能够从实际出发,客观处理重大问题,经常劝勉同志“要顾全大局,听从中央安排,让中央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战争中考验我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充分表现出他们以听党指挥、爱党爱国的革命精神在不竭奋斗,也充分体现他们顾全大局,从党的立场出发的成熟风范,能够带领革命同志团结在中央周围一起奋斗,依靠人民自己解决自己,动员、组织群众,使朋友越多越好,团结大批民众,使革命力量站稳了脚跟,共同为探索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渭华起义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其中涌现的革命先烈为革命奋斗多次受挫,屡次蒙冤,身陷囹圄,甚至面临被关押、秘密杀害的危险,但他们能够依然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不怕走最困难的路,消灭敌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敌我力量悬殊,经常收到敌军“围剿”的情况下,积极灵活的同敌军作战,在革命斗争中斗志更旺,越挫越勇,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伟大楷模。渭华起义虽然坚持50多天就失败了,但却在全国开创了党领导的军队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的先河,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不断走向前进。

  当今,渭华起义精神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育青少年爱党爱国,树立爱党爱国的优良传统,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它不仅具有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渭华起义作为中共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渭南、陕西在中共历史上的一座宝库,从中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历史规律,更能表现出众多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多少年来,渭南、陕西人民乃至更多的中华儿女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骄傲,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源泉,我们应以起义中的革命先烈为榜样,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借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努力。

  渭华这块掩埋烈士忠骨的土地,人民早已当家作主,建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前景清晰可见,但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告慰先烈,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经济,也不能离开革命先烈高尚革命品德的熏陶,应将渭华起义的精神财富作为我们工作的理论指导。“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党中央已向我们指出了奔向先烈理想的方向、方法和步骤,让我们按照十八大的部署,以渭华起义的历史功绩镜鉴今天,更好地资政育人,在先烈们用鲜血浇铸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作者为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科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