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位于咸阳市旬邑县东北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的马栏革命旧址及马栏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邓小平、彭德怀、汪锋等革命先驱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这里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素有“小延安”之称。马栏为中华民族尤其是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马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何弘扬马栏精神对于今天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栏的革命历史地位
(一)马栏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革命战争年代,马栏时称“小关中”,是关中分区的“心腹”。虽然马栏面积不及“大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明显。它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其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还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国共两党两军才视其为战略重地而互不相让,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火才在这里持续了20多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中共陕西各级地方组织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二)马栏曾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心区
马栏之所以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心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史实依据:一是革命发端早。1926年春,富平籍中共党员王佛宗进入旬邑宝塔高小,借执教发展中共党员,开启了旬邑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9月,中共旬邑特别支部在宝塔高小成立,使旬邑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二是历史起点高。1928年5月,中共党员许才升等领导的旬邑起义,被永久定格为陕西三大起义之一。6月,新生的渭北支队在七界石改编为旬邑游击队,马栏、石门成为游击基地。三是武装规格高。1932年2月,旬邑游击队与西北反帝同盟军并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为西北革命武装主体,并迅速攻克职田和旬邑县城建立首功。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马栏转角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西北从此有了首支正规红军。四是形成核心早。1933年4月,马栏川、七界石等乡级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1934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苏区发展到14县,南梁、照金、马栏成为三大中心。1935年2月,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并为西北革命根据地,辖工农民主建政20余县、游击区30余县。1936年,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等率领主力红军南下时在马栏开展了扩充红军和地方工作,达8个多月。马栏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心之一,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马栏曾是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
抗日战争时期,党和边区的革命干部,大多数出身工农,革命积极性高,但缺乏马列主义基本修养,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尽管此时从全国各地奔赴边区的革命青年普遍有学识和爱国热情,但绝大多数青年尚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不能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直至抗战初期,关中分区还尚无一所中等学校。为了提高革命干部的觉悟与能力,给中国革命培养急需干部,并尽快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边区党组织在旬邑这个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必经要地办学育人。从1938年至1948年,这10年间,先后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四所革命学校在此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鲁迅师范在马家堡(今旬邑县职田镇辖)办学一年零四个月,累积培养学生300多人,成为了抗战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 1938年7月,陕北公学在旬邑看花宫设立分校,1939年1月,总校从延安迁来看花宫与分校合并。陕北公学在旬邑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办班54个,培养抗战干部6000多名,吸收新党员3000多人。1938年底,抗日荣誉军人学校迁到旬邑坪坊一带。这所肩负着伤残军人康复使命的革命学校,在旬邑办学一年多时间,不但使数万伤残荣誉军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精神得到了新生,还使他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学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从而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战场。其中很多同志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成为了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40年3月,边区为培养区乡干部和加强小学师资力量,在旬邑马家堡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二师在旬邑办学八年多时间,先后六次搬迁、七次建校,历尽艰难坎坷,培养学生889名。在遭遇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实行军事封锁、革命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马栏革命根据地坚持 “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的学员,被分配到了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和各条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马栏曾是全省的指挥中心
从1937年2月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1937年10月改称关中分区党委,习仲勋先后任关中特委、关中分区党委书记)党政军机关迁驻旬邑马家堡起,到1941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旬邑马栏,马栏从此成为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首脑机关驻地和首府,并成为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1945年7至8月,张宗逊、习仲勋在马栏指挥了爷台山反击战。李先念中原突围后由陕南途经马栏,回到延安。彭德怀曾在马栏部署了西府战役。直至1949年5月各首脑机关迁离,马栏作为首府存在了10个春秋有余。这10年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工委、中共关中地委领导分区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人民支前运动及关中国统区工作,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满足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军民所需,建立了广泛的统战关系,策动了众多武装起义,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计划,把马栏建设成了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马栏办公,马栏曾一度成为陕西革命大本营。
二、马栏精神的实质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马栏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马栏的革命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马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先驱和马栏人民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革命斗争、创建革命武装、培养革命人才、壮大革命事业,为全国尤其是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孕育了伟大的马栏精神。马栏既然是延安的前哨,又素称“小延安”,依其历史地位、革命本质和地理区位来看,可以说马栏精神与延安精神是相辅相称的,大的方面是相同一致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笔者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出马栏精神的实质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拼搏创业精神;培育革命人才、全心为民服务、促进星火燎原的奠基贡献精神;立足马栏实际、敢于决策指挥、形成革命本营的发展壮大精神。”
三、弘扬马栏精神的举措
当前,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栏精神为动力,为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更加努力拼博和艰苦奋斗,从而真正体现马栏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关于如何弘扬马栏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性举措。
(一)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是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全党同志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中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起来、富强起来了,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是马栏精神的核心,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期,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弘扬马栏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实现其思想、政策、目标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也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好,关键都要靠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才能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作者为中共勉县县委史志办公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