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始末
苏 维 余天娥
杨陵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于世。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在杨陵发起并创办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形成了杨陵现代农业科教事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成为我国极负盛名的农业科学和教育基地。由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对杨陵的建设。在西北农学院的基础上,先后建立和分化出多个农林水科教单位,使杨陵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农科城”。
多年来,为了让杨陵“农科城”的农业科教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杨陵的发展高度重视,不断探索适合杨陵实际的发展道路。杨陵经历了武功地区科学机关党委、武功农业科研中心、杨陵特区、杨陵区、杨陵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的曲折探索。
从武功地区科学机关党委到武功农业科研中心
20世纪50年代,杨陵的科教单位有西北农学院(后改名西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陕西分院(后改名陕西省农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后改名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武功农业学校、武功水利学校共六家。为了加强对这些单位的协调领导,建立统一的对外窗口,陕西省委于1958年6月20日批准设立了直属省委的武功地区科学机关党委。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各科教单位的党组织均归于科学机关党委领导。
1962年,为了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国务院按自然条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农业区(即所谓十大块)。鉴于国际上农业低产落后地区或国家中有成立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的先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提出要借鉴国外农业落后地区的做法,我国十大农业区可根据各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每块设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以便把农业生产促上去。为了改变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十年九旱、低产落后的面貌,武功地区科学机关党委研究并报经上级批准,把武功农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列为全国十大中心之一。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农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没有成立,武功科学机关党委也一并陷入瘫痪。
1977年下半年,全国科学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陕西代表倡议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课题,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并建议再次成立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以便协调组织武功地区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工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相继召开,与会的农业科学家们以书面的形式正式提出了成立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同。同年6月30日,陕西省委“同意成立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由省科委归口管理,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协调委员会,吸收省农林科学院、西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省农林学校、省水利学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尽快使这个科研协调组织成为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四级农科网的中心,在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上做出贡献”。
从杨陵特区到县级杨陵区
20世纪70年代,杨陵的科教单位发展到了十家,而杨陵只是武功县下辖的一个人民公社(后改为杨陵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严重不足的商品供应,导致科教人才陆续流失,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
武功农业科研中心把这一问题向省委作了书面汇报。1979年2月2日,中共陕西省委批转了《关于武功地区的行政建制和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问题的会议纪要》,宣布建立杨陵特区,以此来解决科教人员的商品供应、子女安置等问题。明确指出“将现在的杨陵公社、杨陵镇所辖范围,改为杨陵特区”。特区的主要任务是“为驻在杨陵的科研、教学单位服务,同时领导好本区的工农业生产”。“杨陵特区相当于县团级。特区党委和革委会在武功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下,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县革委会副主任分别担任特区的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武功科研、教学单位的负责人兼任副书记、副主任”。
杨陵特区成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先后以《我国第一个文化特区——杨陵特区建立》为题作了公开报道。但是,虽然杨陵特区名义上为县团级,仍归武功县领导和管理,没有独立行使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各项权力职能。杨陵地区的后勤服务和企事业单位均属武功县领导,特区管理说话不灵,指挥不动。特区成立后,由于体制的制约,在满足商品供应、服务科研单位方面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正如《关于杨陵特区筹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中所说的“定不下名字,挂不出牌子,刻不了章子,有书记没党委,有区长没政府,人员配备不齐的问题应该尽快解决”。
鉴于杨陵特区难以为杨陵地区的科教单位提供生活科研服务的实际,省委考虑将杨陵特区脱离武功县的管辖,成立独立的县级杨陵区,赋予独立的党政权力,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1982年8月1日,省政府发文,筹备成立宝鸡市杨陵区并正式对外办公,行政上作为宝鸡市的一个区。至此,运行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杨陵特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县级杨陵区,辖杨陵公社、五泉公社及杨陵镇。1983年10月,根据国函字[1983]187号文件批复,杨陵区由宝鸡市重新划归咸阳市,改为咸阳市杨陵区。
从县级杨陵区到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正是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的时期。1991年,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出台后,陕西省也出台了《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的意见》,在申请成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同时,也把杨陵定位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上的一个农业特区。
1991年7月,武功农业科研中心与杨陵区政府就着手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筹备工作,并及时向国家科委作了汇报。同年8月,国家科委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并就杨陵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提出了具体意见。9月初,国务委员陈俊生到杨陵视察工作,指出:“杨陵是高产出、低收入,是高产穷院、高产穷校,科技意识很强,但商品意识还是有点保守,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他建议农科城的发展要“实行农科教、技工贸一体化”,把“科研成果变成商品”形成产业。1992年6月13日,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和杨陵区人民政府联合向省政府正式提出《关于请求批准建立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告》。2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在杨陵农科城建立“一街一区”共4.5平方公里的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委火炬中心和陕西省科委共同提供了几十万元的启动经费,武功科研中心和杨陵区政府分别抽人组建了筹备办公室。由于当时对农业开发区的认识不到位,对体制、机制、政策、建设等缺乏顶层设计,省上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杨陵方面安排的人员受职权的制约,难有作为。最后,这个省级农业开发区进展不大。
此时,随着东南沿海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地处西北内陆的杨陵越来越跟不上历史的脚步,处在日渐衰退边缘化的境地,形势发展岌岌可危。杨陵的发展成为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到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正当杨陵求变革、盼发展的关键时刻,李岚清副总理的到访给杨陵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自此,杨陵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6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西安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后,在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到杨陵考察,指出:“科技和高教不应形成两大系统,应当逐步联合”,应当“在中国办一个农业科研、教学的综合体系,还要加上开放”,“如果省里对这件事有意,我愿意去推动,这是一个大的改革,是高校与科研之间的互补,这对西北农业的发展,对科教体制的改革都有意义”。
1996年10月31日,程安东省长、张光强副秘书长专程赴北京向李岚清副总理详细汇报了《关于在陕西杨陵建设国家农业产教试验区的建议方案》。11月7日,省政府确定由张光强副秘书长牵头,组织了由省政府办公厅、省科委、省教委有关领导参加的调研小组,先后三次深入杨凌调研,并专程到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察学习,借鉴经验。随后,上报了《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实施方案》。
1997年3月初,李岚清副总理就杨陵的问题向李鹏总理作了专题汇报。李鹏总理数次安排副总理姜春云、国务委员宋健和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局长袁隐以及十几个部委的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杨陵的问题。袁隐同志后来回忆:“为研究一个地区的问题,这么多的重要领导多次共同开会研究,在国务院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3月5日,李鹏总理在参加全国人代会陕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杨陵不仅仅对农业教育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将对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一个示范和推进作用。要给予政策和投入上的倾斜、支持,要充分发挥这个农科教基地的作用。最后说:“开发区国家已经不再审批了,名称当然也就不能再叫了。农业是要搞试验示范的,那就干脆叫“示范区”吧!”于是,杨陵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名称由此暂定下来。
3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给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请示》以及《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方案》。3月12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41次总理办公会议,同意建立陕西省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明确杨陵示范区由陕西省政府直接领导,陕西省和中央有关单位要对示范区的发展给予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在示范区建立初期适当安排部分开办经费。3月25日,经省政府研究,为了加强示范区招商引资和开展国际合作,决定将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的“陵”更改为“凌”。7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实施方案》,同意将示范区定名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同意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示范区的建设目的、指导思想、功能区划和主要任务目标。示范区建设坚持“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实行陕西省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及中国科学院等14个部委联合共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中央、部门和陕西省共同支持并积极有效地引进外资,从1997年—2000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每年0.5亿元)。同意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1997年7月29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大会在杨凌原武功科研中心科学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领国家15个部委的领导参加成立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贡献”。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建设杨凌示范区,促进科研兴农”。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词:“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发挥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发展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林、牧和水利事业做贡献”。至此,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
20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以履行国家使命为己任,依靠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种活了这片国家“试验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示范推广道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同时也为示范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坚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杨凌示范区这架集聚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地之犁,将以建设“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为目标,不忘使命、继续前行……
(本文作者:苏维,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主任科员;余天娥,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