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三线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全面好转,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在国内,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开始着手制订第三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周边,越南战争步步升级,中印边境爆发冲突,苏联陈兵中国西、北边界,台湾当局叫嚣“反攻大陆”。在此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准备建设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建设重点是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 “三线”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湖北、湖南、山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西北部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从1964年秋开始到1979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在三线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建设。
二、陕西三线建设概况
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复杂,山川纵横,陕西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规划大三线建设时,将陕西划为重要的建设地区,先后在陕投资143个亿,建成了152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与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在十几年的建设时间里,陕西大力建设陇海铁路沿线、渭北和陕南地区,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原材料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等得到了很大发展,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陕西的经济格局,对陕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陕西三线建设遗址的形成和现状
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和同国防有关的基础工业,目标是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坚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出于战略保密的因素,中央当时提出三线建设要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在选择确定项目地址时,许多项目都安排在远离市镇的偏远山区地带。陕南和关中沿山地带是陕西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新建的项目中90%远离城市。由于过份强调了“靠山、分散、隐蔽”,许多项目都存在着选址不当、前期建设论证不完善等缺陷,不仅在建设初期给施工带来难度,也给以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职工生活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和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国防军工生产为重点的三线企业的体制、生产方向等也随之改变,地处深山、位置偏僻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1983年底,国务院成立了三线办公室,开始调整三线企业。许多三线企业开始调整搬迁,改变生产方向,同时在邻近城市另择地点,原来的厂址多被弃置。
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即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1966年3月,七机部选点小组先后到陕西西安、蓝田、柞水、安康等地察看,认为蓝田山区地形复杂,山高树密沟深、隐蔽性好,决定在蓝田建设研制基地。基地共13个项目,总投资2.5亿。建设过程严格按照“山、散、隐”的指导原则,厂房分布在不同的五条沟里,车间和职工宿舍建在半山坡上,最远的车间离职工生活区4公里多。1984年6月,四院蓝田基地被陕西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列为三线地区三类企业上报,后经国家同意,四院蓝田基地迁往西安市,原蓝田山区的各厂旧址被弃置。再如012基地下属的南峰机械厂,1966年从湖南株洲搬迁到陕西汉中南郑,厂区占地1299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搬迁去了河南洛阳,南郑老厂区的90多幢建筑全部空置。这些昔日热闹非凡的工厂现在冷冷清清,由于缺乏保护,厂区房屋都有所损毁,有些被当地村民居住或者饲养家禽,有些受到火灾或水灾的破坏,无人修缮,破坏严重。
四、保护利用三线建设旧址的建议和对策
(一)全面普查旧址,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三线建设从实施到开展,牵动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在新中国建设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三线企业不仅在过去,到现在仍然在创造着巨大的工业价值。建设过程中老一辈三线人所创造和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旧址记载了上世纪那场规模宏大的建设运动,是历史的见证,同时,它们也是国家投巨资建设的重要国有资产。我们今天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利用好这些三线遗存旧址,不能任由它们损坏,甚至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各地的文物、旅游、党史、宣传等相关部门,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发掘、收集、整理有关三线的各种资料。陕西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相关部门可协同国防工业办公室联合进行资源普查,整理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妥善保护三线建设旧址。
(二)利用优势,合理开发
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许多三线企业都建在沟深林密的山区地带,陕西的三线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秦岭巴山山清水碧,风景秀美,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厚重的人文历史,遗留有周秦汉唐等诸朝代的众多文物古迹。秦岭北侧周、唐文化丰富,秦岭以南和巴山则有浓厚的三国文化和历史遗存。对许多已经搬迁空置的三线旧厂,当地政府可以牵头进行合理策划,筹集资金,协同旅游、宣传等部门,在旧址上修缮改造,将原生产车间合理规划,建立厂史馆、纪念馆等,并征集企业原来的生产设备、产品,还原再现工作场景;企业原来的生活设施则可改建成酒店、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供游客入住休息。这种就地改建的方式,既可以合理利用企业遗存,避免浪费,也可有效地保护企业遗存,避免其因无人看护而损坏。
(三)深度发掘三线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各部在陕西安排了400多个建设项目,仅1970年和1971年,就从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等地调迁了20多万名技术骨干和建筑队伍到陕西支援三线建设。他们与陕西人民一道,在艰苦的山区克服各种困难,斗志昂扬地投入建设,为陕西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三线人”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称呼,当初,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荒寂偏远的山沟,为建设内地无私奉献,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进一步形成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作为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到今天,许多三线地区的政府已经认识到并且日益重视这段历史,而且有所行动。比如重庆、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等地,都开始筹建当地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或工业遗产博物馆。陕西安康也启动了类似项目,2012年8月,安康市面向全国征集三线建设博物馆藏品,准备建立一座安康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也是陕西省首座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藏馆。这些,都意味着当地政府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认知和重视,有利于三线建设遗存的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三线建设是一项巨大而且伟大的战略工程,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不合理、轻重工业失调、浪费严重等问题,但它对于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却,更要牢牢铭记。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保护和利用好众多的三线遗存,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在我们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