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特区是党中央初到陕北时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战争年代,关中特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关中特区主要创建者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和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历经艰难曲折,做出了巨大牺牲,保卫了党中央,充分发挥了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作用,使关中特区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之一,同时发挥红色通道优势,使关中特区成为党内输送与护送革命人才的重要红色通道和红军南下抗日的重要“出发点”,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创关中特区 构筑战略之屏障
鉴于关中地区旬邑、淳化、耀县、宜君、正宁、宁县所属平原和山区地带人口较为稠密,经济、文化、教育、群众生活条件较好,地形地貌适合游击斗争,南接“八百里秦川”大关中、北连陕北的特殊地理像楔子一样插入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域,利于用来发展西北革命根据地,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后,1935年12月,初到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决定在原陕甘边南区基础上成立关中特区,作为党中央战略前线和南部屏障。
1936年1月,中共中央任命贾拓夫为中共关中特委书记,派往关中建立关中特区。到关中后,贾拓夫召开党内干部会议,传达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增强大家坚持武装斗争、巩固革命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信心后不久,召开了关中特区成立大会,将陕甘边南区党委和苏维埃政府正式改名关中特区党委和苏维埃政府,贾拓夫任特委书记、秦善秀任政府主席,特委机关驻新正县(今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原南邑村,辖淳耀、赤水、永红、新正、新宁5个县委。
为发挥好新闻舆论宣传导向作用,贾拓夫主持创办了油印的《关中小报》,由张德生任总编。《关中小报》深受关中特区党员干部群众欢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苏区斗争经验、加强干部教育和对敌斗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贾拓夫、秦善秀、江华、习仲勋等关中特区党政军领导人领导下,关中特区各县党的基层组织在短期内有很大发展。新正县由原3个区委发展到6个区委、36个乡支部、160余名党员,新宁县由原2个区委发展到4个区委、16个乡支部,永红县建立了3个乡支部、90多名党员,赤水县建立了5个区委、22个乡支部,淳耀县建立了5个区委、31个乡党支部,720名党员。
1936年4月,国民党东北军以11个师兵力,分3路“围剿”关中苏区并出动飞机轰炸。近1个月里,关中特区几乎整个失陷,几乎所有中心区域都被占领军设了武装据点,只有新宁县平道川乡没被骚扰。国民党占领军趁势加紧户口清查、编制保甲,收买利诱中共党员和干部叛变,关中特区所辖5县苏维埃政权尽被摧毁,党政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关中特区革命运动陷入低潮。
中央红军东征回师后,1936年5月准备西征。为保存积蓄革命力量,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关中特委,凡外来干部及与群众关系不很密切人员立即分散撤离,关中特区主力部队和特区领导同志大部随同西征,关中特区及同级党委政府一并撤销。于是以江华任司令员、贾拓夫任政委、张邦英任政治部主任的关中特区红一、三团,经与国民党东北军“围剿”部队短期周旋后,胜利转入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并开始担负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光荣任务。
建临时特委 力挽狂澜于即倒
1936年1月,汪锋来关中特区任白区工作部部长,协助贾拓夫工作。这时,关中特区刚从原陕甘边南区错误肃反阴影中恢复过来迅速发展,有力配合了红军东征。
到任几日后,汪锋前往赤水县以东苏区检查工作,遇国民党东北军趁红军东征“围剿”关中特区。关中特区快速沦陷后,关中特区白区工作部仅剩汪锋1人。
中央红军西征及关中特区撤销后,汪锋、张凤岐等原关中特区少数领导留在关中坚持领导游击斗争,在军事上将原关中特区划为南北两个战区。不久,习仲勋调往甘肃环县工作并参加西征。1936年6月,汪锋和张凤岐在赤水县花架洞组建中共关中临时特委,汪锋任临时特委书记,领导和武装力量异常薄弱,革命武装主要是辖县游击队,斗争形势非常残酷。在个别游击队和少数游击队员叛变投敌背景下,原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秦善秀被敌杀害,于是中央决定中共关中临时特委及所属游击队尽快撤离。
因被国民党“围剿”部队隔断,中共关中临时特委未能接到撤离通知。因此,汪锋带领未撤离的临时特委工作人员和游击队指战员,在新正县南邑、三嘉塬和赤水县七界石、桐树庄等地沟壑台塬与密林中辗转游击并整编队伍,编成赤水县4个支队、淳耀县3个支队、新正县4个支队、新宁县4个支队共500多名游击队员,为革命新高潮的来临保存和集聚了必备力量。1936年8月底,汪锋接中央指示,沿子午岭桥山山脉辗转北上进入中共中央驻地保安,暂时离开了关中地区。
领军破围剿 壮志未酬勇牺牲
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刚成立时,秦善秀当选为首任主席(习仲勋、张邦英当选为副主席)。在国民党东北军“围剿”关中特区过程中,秦善秀等关中特区少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本地高层干部被留下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
1936年2月,秦善秀兼任起中共新宁县委书记。新宁县时辖7个乡,除平道川乡外全部失陷,革命形势异常艰险。1936年3月初,秦善秀率新宁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和游击队,辗转来到九龙川龙池密林住进一孔烧炭窑,因地处偏僻没有居民和国民党“围剿”军严密封锁,刚从花蕾脱胎出来的山杏便成了唯一食物。幼小山杏,吃来牙酸,吃下胃涩,易致人上吐下泻、四肢无力、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秦善秀勉励大家“艰苦生活对我们每人都是考验。为革命,我们要活下去。山杏不好吃,是我们肚子还不适应。我们要让自己肠胃来次革命。吃了吐,吐了再吃。”后来,他们发现杜梨树白花花可吃,可吃多就浑身发烧、头晕眼花。秦善秀叫大家试着将山杏和这白花花搭配起来多餐少食,就这样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1936年4月某夜,秦善秀带大家越过两道封锁线,冲出国民党东北军包围圈,转至月明塬游击。1936年5月某日,秦善秀在九岘康家塬召开秘密会议。次日晨,秦善秀等被国民党宁县保安队包围,秦善秀凭着一支手枪顽强沉着抵抗,终因弹尽无援被捕遇害,享年27岁,成为关中特区成立初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人。
挺身破危局 复建特区创伟业
1936年1月,习仲勋带着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的殷殷嘱托,奔赴新设立的关中特区,出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第一任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协助贾拓夫工作。关中特区遭国民党东北军侵占失陷后,关中特区外来干部、与群众关系不很密切人员、主力部队与多数高层领导干部撤进陕北瓦窑堡,关中特区及同级党委政府一并撤销,习仲勋奉命留下,与汪锋、张凤岐等成立了中共关中工委并出任工委书记坚持斗争,领导原关中特区各辖县留守干部和武装力量英勇反“围剿”,保证了所辖组织在关中特区、中共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撤销后仍旧正常运转。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习仲勋赴甘肃环县参加西征,中共关中工委因此撤销。在习仲勋离开关中去西征的这数月内,原关中特区苏区几近全面丧失。红军西征胜利前夕,中央计划派一熟悉关中情况的同志去恢复和领导关中革命斗争。1936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习仲勋赴关中恢复关中特区任特委书记。行前,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约见习仲勋,叮嘱“你去先试一试,凡是民团团长都可以搞统一战线,包括保甲长、联保主任”。
习仲勋一行十多人走山路、钻梢林,在沿途百姓帮助掩护下,历经艰险返回关中。1936年10月初,习仲勋进入旬邑县石门山,在石门关与留守关中的张凤岐等人交换了情况。月内中旬,在七界石,习仲勋主持召开了有30多人参加的关中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以县为单位整理扩大游击队,集中打仗,分散活动,成立关中游击队指挥部,郭炳坤指挥,习仲勋任政委;尽可能做统战工作,争取进步、中间的民团、保甲,打击最反动的少数分子;整理各地党的工作,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恢复各县苏维埃政权,在敌人后方开辟新苏区。
七界石会议后,习仲勋很快打开了关中工作局面。1936年12月下旬,原关中特区政区和党政军机构全部恢复,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当时驻此视察的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李维汉在其《关中工作的一些总结》一文中高度评价道:“在我经过的陕甘苏区,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
1937年2月,为切合民族统一战线需要,习仲勋率中共关中特委由淳耀县桃渠河迁驻新正县马家堡,与特委领导集体全面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有利国共合作、避免两党纷争为前提,与国民党友好协商开展划界谈判划定边界,积极争取国民党民团,加强友区群众工作,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7年8、9月间,在八路军主力出征抗日前夕,习仲勋从关中特区紧急选调500多名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的红军战士,编成一个补充团开往120师驻地富平庄里镇,成为八路军成立后补入的第一批兵源,给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120师师长贺龙留下了深刻印象。
畅红色通道 交通线上立奇功
关中特区是连接陕甘宁边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红色交通线,许多革命同志经此出入往返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区之间并受到关中特区武装人员或秘密交通的保卫护送。1934年夏至1936年间,刘少奇、蔡子伟、张文舟、李启明、张庆孚、李铁伦、朱理治、鲁贲、王世英等出入陕甘、陕北根据地均从关中特区经过。
1936年3月,中共中央派刘少奇从瓦窑堡去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工作,以推动中国北方地区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刘少奇与夫人乔装改扮通过关中特区时,刘少奇穿一件长灰棉袍,戴一顶驼毛套头帽,围一条毛围巾,像位饱经风霜远道而来的学者和风度翩翩的政治家。关中特区革命同志热情接待了刘少奇夫妇,特意准备了一顿酒肉兼备的饯行晚饭,大家无拘无束围坐在一个炕桌旁边吃边说,每人唱了一首自己拿手的革命歌曲,共同度过了一个欢快夜晚。刘少奇给关中特区革命同志留下了和蔼可亲的上下级同志情谊,关中特区革命同志给刘少奇夫妇留下了热情周到精诚团结的深刻印象。
关中特区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中央红军南下重要通道。“西安事变”后,1936年12月中下旬,关中特区地处中共中央驻地延安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驻地泾阳县云阳镇连接线上,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从陕北南下到达关中特区赤水县土桥镇时受到赤水县革命军民热情款待与护送。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及聂荣臻、杨尚昆、徐海东、罗瑞卿等红军高级指挥员,此际在关中特区驻足数月后,带领八路军开赴各抗日战场,使关中特区成为了八路军出师抗战重要出发点之一。
(本文作者:王晓军,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周国建,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小涛,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