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瑞:被毛主席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来源:  时间: 2016-10-08  阅读量:

  

陈先瑞:被毛主席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访陈先瑞之子陈辞

  潘羽   郭松林

 

 

  将门虎子

  初夏季节,北京,万寿路,一座幽静的二层小楼。

  汉中《重走红军路》摄制组拜访了陈先瑞将军之子、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辞。汉中党史办向陈辞副主席汇报了近年来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团结带领群众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规划,使老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汉中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开发、保护和利用方面所做的工作,陈副主席饶有兴趣的听着,动情地说:“去年我们踏寻父辈们战斗过的遗址、遗迹,曾到过陕南。汉中市委、市政府给与了许多的帮助,再次通过你们,向老区人民表达红军后代的谢意。”

  陈辞,生于1954年12月,1969年12月入伍,在某部炮兵营任报务员。1971年9月, 被推荐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在空军第四航校任翻译,后调驻埃及大使馆,任武官处翻译。1982年元月转业到团中央工作。1994年元月下派海南省工作,历任省外事办副主任、三亚市长、海口市委书记、海南省委常委兼海口市委书记等要职,2015年2月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2014年9月,陈先瑞将军诞辰100周年,其家乡安徽省金寨县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时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先瑞将军之子陈辞等将军亲属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


陈先瑞将军

 

  “哦,对了,我大哥就出生在你们汉中,所以,我们一家人对陕南,尤其是汉中有着独到的情怀。”

  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到,在父亲耳濡目染下,陈辞对父亲在陕南的革命斗争经历非常熟悉。他说,父亲陈先瑞1914年8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今属安徽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目睹旧社会人间的种种不平,即有强烈的反抗意识。1929年,他年仅15岁便毅然参加红军,先后当勤务兵、通信员、手枪团班长,随军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战争年代,父亲先后四次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四进陕南

  一进陕南的陈先瑞,历任游击司令和红74师师长,坚持了为期两年的游击战争。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则以“是陕南土著部队”为由,将该部继续留驻陕南达半年之久。

  1934年12月8日,陈先瑞随红25军第一次进入陕南,经由豫陕边界的铁锁关抵达洛南县的三要司,尔后即深入到商洛腹地。当时,陈先瑞在红25军第223团担任政治处主任,并兼任该团第三营政委。1934年12月下旬,部队到达山阳县的九甲湾,陈先瑞遵照军政委吴焕先的指示,带领该团七连离开红军主力部队,对外改称“鄂陕游击师”。独立开展地方工作和游击斗争,并很快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1935年7月。红25军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长征。主力走后,国民党军仍以20多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斗争形势极为严峻。根据鄂豫陕特委决定,整合分散武装,组建红军第74师。同年10月6日,红74师在商南县碾子坪正式成立,陈先瑞任师长,李隆贵任政委。全师共700余人,编成两个营和一个手枪团、一个特务连。

  1935年12月26日,红74师一举攻占宁陕县城,歼敌保安团300余人。接着又攻占佛坪县城,歼敌一部。红74师即在宁陕、佛坪之间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宁佛工委。

  1936年2月,当敌人集中10多个团向宁佛地区发动围攻时,红74师由佛坪西进,于沿途歼灭华阳、江口镇两地民团,直奔凤县县城,先后歼灭该地和黄牛铺民团400余人,切断川陕公路交通达半月之久。红74师远程奔袭双石铺,凤县、宝鸡等地接连告急。这一连续的作战行动,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发动的东征战役,恰好形成东西两线的战略配合作用。

  “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由西安写信给红74师,并派李涛、张国华、龙飞虎及电台机要人员,辗转找到红74师。李涛传达了“西安事变”的情况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74师对外改称南路抗日军,军长陈先瑞。并奉命奔赴潼关、灵宝之间展开行动,以配合东北军、西北军阻止国民党“讨逆军”对西安的进攻。

  1937年1月22日,红74师奉命到达商县地区,与南下配合友军作战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原红25军首长、现15军团领导徐海东、程子华等,对留在陕南的红74师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给予很高的评价。

  1937年8月,陈先瑞奉命率红74师开赴三原改编,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后方留守处,后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警备第一旅第二团。


陈先瑞之子陈辞

 

  二进陕南的陈先瑞,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经历了中原突围后的艰难岁月。随后又奉命收拢部队,北渡黄河转入山西晋城。

  1944年10月,陈先瑞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率该旅第二团奉命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第四支队一起,由延安经佳县东渡黄河,继而由吕梁经太岳于垣曲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他们到达登封、禹县、临汝地区后,第三支队即改称河南军区第三军分区,陈先瑞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先瑞所部第三军分区改编为中原军区独立第3旅,陈任旅长。1946年2月,独3旅奉命与新四军5师第15旅合并。旅长王海山、政委陈先瑞。6月26日,中原军区部队分路实行突围时,旅长王海山率第45团随同中原局和军区领导机关行动,于7月中旬突围到陕南商南县境;政委陈先瑞率第43、44团,随南路王树声第一纵队行动,越平汉路西渡襄河,于1946年7月下旬进入鄂西北,展开游击活动。

  此时,中原局又电令陈先瑞,率部北返商洛地区,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10月,陈先瑞率部远征,凭着熟悉的地形道路,他们时而穿插迂回,时而昼伏夜行,经过半个多月的奔走战斗,终于抵达陕南。

  1947年2月,鉴于形势异常严峻,经中央批准,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北渡黄河,开往山西晋城休整。与此同时,陈先瑞根据区党委和军区的决定,负责收拢整编各军分区所属部队,准备随后渡河入晋。经过一番奔走联络收拢,终将各分区剩余部队2700余人集中起来,组成军区第二纵队,陈任司令员。第二纵队遂由豫西集结出发,于3月20日北渡黄河抵达晋城,与先期到达的军区主力部队会合。

  三进陕南的陈先瑞,调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副军长,率领所部第17师由潼关南塬直入商洛;和第12旅共同创建陕南根据地,这两支部队等于在胡宗南集团的侧背插上一把钢刀!将敌人牵制在陕南,配合陕北及中原战场。

  1947年7月,陈先瑞奉中央军委电令,调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副军长。当时,正值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同年8月22日,第38军由平陆茅津渡跨过黄河,切断陇海铁路线。在攻克灵宝、阌乡后,陈先瑞奉命率领第17师及第22旅,沿陇海路尾追西窜之敌,直逼潼关。同时,又掩护主力部队回师东返,夺取陕县。第17师在潼关南塬车善峪战斗中,歼敌一个团又两个营,接着又在窑底寨战斗中打退敌人四个团的围攻。

  9月24日,根据中央军委电令。陈先瑞部从潼关南塬出发入太峪口向陕南进军。他们经由洛南县的巡检司、石家坡、景村等地,于28日抵达商县夜村,与先到达龙驹寨的第12旅胜利会师。两支部队进入陕南,等于在胡宗南集团的侧背插上一把钢刀!将敌人牵制在陕南,配合陕北及中原战场。

  1948年3月,陈先瑞调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并奉命率部在豫西地区执行剿匪任务。他带领第17师及其他配属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清剿,基本上肃清了豫西地区的土匪武装,使豫西、陕南两根据地连成一片。

  四进陕南的陈先瑞,调任陕南军区副司令员,全军整编时,任第19军副军长,开始了解放陕南及汉中的战斗。

  1948年6月,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陕南军区。新成立的陕南军区由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委、陈先瑞任副司令员。陈先瑞到职后,司令员刘金轩即率领第12旅两个团及第17师51团,由两郧东进南阳地区,参加淮海战役。在军区主力部队参加淮海战役期间,陈先瑞曾组织和指挥第17师50团、第12旅36团及两郧军分区两个独立团,先后发起了鄂西北地区的均县战斗、黄龙滩战斗和房竹战役,三战三捷,共歼敌3000余人,解放了均县、房县和竹山县城。

  1949年3月,刘金轩率军区主力部队返回到荆紫关地区。按照军区领导分工,陈先瑞负责清剿散匪、政权建设和培训干部等项工作。

  同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以陕南军区为基础成立第19军。军长刘金轩、第一政委张邦英、政委汪锋、副军长陈先瑞。5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第19军划归西北第一野战军指挥序列,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军区亦改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统一领导。从此,开始进入“打到汉中去,解放全陕南”的新阶段。

  6月初,陈先瑞由郧阳经商洛前往西安,向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和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陈先瑞被贺龙司令员留在西北军区协助工作。在此期间,他参与研究了部队入川作战的部署方案和汉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班子配备等重要工作。之后,他随同第18兵团向汉中进军。12月8日,汉中宣告解放,陈先瑞任汉中警备区司令兼汉中军管会主任。

  带兵赴朝

  1950年5月,陈先瑞告别了汉中这一方血染的土地,调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年11月,陈先瑞奉命调任新组建的第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前往山东兖州集结,备战抗美援朝。1951年2月,19兵团跨过鸭绿江,进军途中,朝鲜到处都是断壁残桓、焦土碎瓦。陈先瑞看在眼里,火在心中。他指示各级政治机关利用这活生生的教材,对部队进行宣传教育,加深指战员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激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志。

  4月,19兵团参加第5次战役。为打好出国第一仗,他组织起草了《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令》。4月22日,第5次战役第一阶段开始,第19兵团为右翼突击集团,先后突破临津江,向敌纵深挺进,攻占了韩军第一师及英军第29旅的阵地,进而夺取道乐山,进占议政府,所向披靡,战绩辉煌。4月23日,所属第63军和第65军一部在绀岳山西北雪马里地区,歼英军第29旅皇家格劳斯特郡团第1营。24日6时,志愿军攻击部队占领雪马里北山及314高地。25日中午占领雪马里地区。毙伤英军129名,俘459名。英军格劳斯特郡团团长兼直属营营长卡思,曾躺在死尸堆里装死,被志愿军发现后,灰溜溜地爬起来,摘掉了缀有“荣誉”帽徽的军帽,垂头丧气地走在俘虏的队伍里。他的团在英军里是惟一获得缀有两个帽徽殊荣的团,却被志愿军打得溃不成军。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志愿军采取示形于西,实攻于东的方略,命令19兵团在西线以营团级规模不断攻歼联合国军防守据点,大有迂回汉城进逼仁川之势,诱使李奇微将美军主力调至汉城地区,为东线志愿军3兵团和9兵团的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美韩联军利用我军转移之机,实施“磁性战术”。为确保涟川、铁原一线安全和兄弟部队的北移行动,19兵团第65军奉命在议政府、清平川一带阻击敌人。65军正面迎来的韩1师、美骑1师、美25师和英29旅的猛烈进攻。各部奋勇抵抗,战斗非常残酷。其中193师主力苦战加郎山四昼夜,伤亡很大;在跨岩岭阻击战中,193师577团3营9连打到只剩下9个人,完成了阻击任务,被授予“跨岩岭钢钉连”的奖旗;194师580团1个连坚守阵地6小时,歼敌240余人。在敌强大攻势下,65军阻击任务异常艰巨。兵团领导接到65军的告急电报后,立即调动63军赶去支援,陈先瑞要求各级政工干部加强战场鼓动工作,开展杀敌立功竞赛。在政治动员下,我军战士士气高昂,涌现出吕顺保、马万新、周世森、郑定富、梅怀清、刘宝英及“登城先锋连”、“军政全胜连”、“钢铁连”等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著名作家巴金在该军第194师体验生活,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

  1952年8月,陈先瑞任19兵团副政委,在缺配政委的情况下,担负起兵团的政治工作重任。他深入火线,在坑道中与战士同吃同住,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总结出有建树性的政治工作经验,先后协助兵团司令员杨得志、韩先楚组织指挥了反敌的“夏季攻势”、“绞杀战”、“秋季攻势”和开城保卫战以及金城反击战等,为抗美援朝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先瑞荣获朝鲜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


汉中《重走红军路》摄制组与陈辞同志合影

  奉调北京

  1961年1月,陈先瑞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政委。这一干就是14年。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被任命为北京军区政委,经历了一月风暴,二月逆流,五一三事件,七二O事件,王关戚事件,杨余傅事件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69年5月,郑维山和我分别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我小心翼翼,尽量让自己不犯错误。1970年12月至1971年1月,中央召开华北会议,改组北京军区,李雪峰、郑维山被撤职,李德生(后来是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纪登奎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他们忙于中央和军委的事,由我主持军区的日常工作。那时北京军区成员中,有那么多中央政治局委员兼职,华北三省(区)和京、津两市的一把手也都兼任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参谋长、主任以上的领导干部30多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区领导班子。有八个野战军,一个卫戍区,一个警备区,三个省军区和十多个独立师。当时,北京军区兵力是各大军区中人数最多的。”

  陈先瑞坦露心声:“我在这个时期坚守在北京军区主要领导这个风口浪尖的岗位上,经历了我一生最紧张、最矛盾、最迷茫、最痛苦的九年。”

  “9·13”事件发生后,江青在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陈先瑞不批林批孔,历史上也有问题,要审查。周恩来打断江青的话,说陈先瑞的历史是红的。在陕南独立坚持游击战争时很有影响,得到毛主席的赞誉。后来也是陈先瑞派人与他联系的,以后一直在延安八路军留守处负责。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把他派了出去。让他出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时,还问过他的情况,说陈先瑞大闹过华山,国民党赏几万大洋要他的人头呢。江青无奈,只好停止发难。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保护,才使江青打倒陈先瑞的阴谋一直没能得逞。也使将军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直能在军区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

  1975年10月3日,陈先瑞被调任成都军区任政委兼党委书记。临去成都前,叶帅约见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少说话,慢表态,多听多问,多了解请况。”10月23日,陈先瑞结束北京军区14年的生涯,同赵紫阳、秦基伟等乘机飞抵成都,开始了新的工作。1976年1月3日,陈先瑞肝病复发,经中央军委批准,回北京治病。后担任兰州军区顾问。

  1981年,陈先瑞离休,寓居北京。他主要精力放在领导红25军战史编写工作上,并撰写回忆录。1996年1月10日,陈先瑞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遵照父亲的遗愿,亲人们将父亲的骨灰撒在了商山丹水,在他浴血奋战15年的陕南,与他的战友重逢。

  陈辞饱含深情地说:“父亲用他一生的征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淡泊名利;待人要厚道,真诚、宽容、善良,不损人利己。要有广阔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要经得起任何挫折和打击,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骄傲。我们要象父亲一样忠诚于党,不愧为红军的后代。”

  采访临别时,陈辞话别到:“我们要倍加珍惜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做贡献;倍加珍重革命先辈在烽火年代铸就的革命精神,注重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红色江山;倍加努力促进老区的建设发展,为老区事业甘做贡献”。

 

  参考资料:1、陈先瑞回忆录

  2、红25军战史

  3、中共汉中党史第一卷

  4、汉中市党史研究室采访陈辞等记录

  (作者:潘羽,中共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科长;郭松林,汉中市老科协副会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