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精心制作了《红色陕西》系列音频,为您讲述发生在陕西鲜为人知的经典党史故事。今天带来第六十六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
1944年9月5日早晨,中央警卫团的战士张思德和他的战友像往常一样,在安塞县继续着他们的烧木炭工作。
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地面湿漉漉的。张思德按平时的分工,把战士分成三组进山,挖烧木炭的土窑。
分工的时候,张思德把自己派到最远处的山场。战士白满仓也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争着要和张思德一块去。朱旭明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也去!”
他们争着抢着要跟张思德在一组干活,并不是因为张思德是副队长,而是因为他们几个人都是警卫班的,互相之间感情很深。于是,张思德和白满仓、朱旭明、李喜文为一组,越过石峡峪的庙河沟,翻过一个山脊梁,来到了洞子沟底部东边的山坡上。
这里的炭窑是他们几天前挖了一半的工程,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往里深挖、修整。大家干得很起劲,窑洞也越挖越深,挖到最里面,人只能低着头、猫着腰,干活十分吃力。
张思德在里面挖,白满仓在窑洞口接土和清土。窑洞里空间很小,容不下三个人,朱旭明、李喜文就在离窑洞十多米的树林里砍树,为烧窑炭备料。他们砍得大汗淋漓,只等挖好窑后就可以进料了。
白满仓和张思德两人一里一外,互相配合,继续往深处挖。白满仓透过洞口射进去的光线看到张思德的背上已经湿了一大片,就在洞口喊:“队长,咱俩换一换,让我进去干会儿吧!”从窑洞里传出张思德瓮声瓮气的声音:“不用了。”
这时,天更加阴暗。一阵风过后,毛毛细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点。张思德听到雨下大了,赶紧钻出窑洞,拿过放在窑洞边的一条麻袋披在白满仓身上,说:“当心,别着凉。”随后,他又拿上两只麻袋向炭窑对面的山坡走去,给在那儿伐木的李喜文和朱旭明送去了“雨具”。
张思德回到窑洞,见白满仓已经钻进土窑里面干活,他硬是把白满仓拽出来,自己又操起小镢头,弯着腰,蹲进只有半人高的小窑里在窑壁上刨了起来。
窑外的雨下个不停。张思德和白满仓一个在窑内,一个在洞口,紧张而有序地边干活、边交谈。
后来,雨渐渐停了。中午时分,眼看炭窑就要挖成,突然,窑洞顶上“啪啪啪”地掉下几块碎土。
“不好,有危险!”张思德一把将白满仓推出洞口,随着“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塌了下来!
正在附近砍树的朱旭明听到窑洞方向传来带着哭声的喊叫,知道大事不妙,扔下锯飞跑过来,见白满仓已经被土埋到脖子。在朱旭明和李喜文的施救下,白满仓终于脱险了。
刚被救出来的白满仓大声喊:“窑塌啦,张思德被埋进去啦!”这喊声穿过深谷,越过山林,传得很远很远。
在家里干活的同志和庙河沟的老乡闻讯赶来。众人争分夺秒地扒到窑里头,只见眼前的张思德盘腿而坐,镢头把死死地顶在他的胸口,从窑顶塌下来的一层厚厚的硬土严严实实地掩埋了他的全身。战士们把张思德抬出土窑,只见他双眼紧闭,脸色乌紫,嘴角渗出血丝,已经停止了呼吸。
“老班长!张思德!”“张思德!我的好战友啊!”此时,战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扑在张思德冰冷的身体上失声痛哭。
随后,警卫团政治处将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报告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后心情很沉痛,详细询问了事故的经过,对政治处的张主任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我们应当开个追悼会,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使活着的人们更好地团结起来去奋斗。”
9月8日下午2时,警卫团团部在延安枣园后沟西北角的操场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千余人参加。会场布置得肃穆庄严,主席台的四周布满了花圈和挽联,中间悬挂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17个大字。
追悼大会由中央警卫团团长吴烈主持,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随后,毛泽东缓步登上主席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达了敬意,接着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为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9月2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思德追悼会的新闻,主标题是:“警卫团追悼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临致哀”,副标题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得重于泰山。”对张思德短暂的一生作了介绍,同时,对毛泽东在追悼会上的重要讲话也作了详细的报道,并配发了题为《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的通讯。毛泽东的这篇演讲,通过追悼张思德,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他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的讲话稍作文字修订,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
此后,《为人民服务》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两篇文章一起,被称为“老三篇”,成了净化中国共产党人心灵的必读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