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精心制作了《红色陕西》系列音频,为您讲述发生在陕西鲜为人知的经典党史故事。今天带来第六十集:刘少奇赴任北方局。
1936年初春,西北高原,寒风凛冽。
在陕西耀县通往临潼的大道上,一队人马脚步急促。其中一位身穿棕色缎面皮袍、头戴礼帽的“富商”,眼睛里透出沉着、聪慧、机警的光华。他就是刘少奇。几位随行人员机警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他们是护送刘少奇去临潼的游击队员。
由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同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央保持联系,因而对瓦窑堡会议作出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要决定都不知晓。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普遍高涨,北方局的工作范围急速扩大,北方党的领导力量已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共中央便委派刘少奇去华北主持北方局的工作。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负总责的张闻天专门和刘少奇进行了一次谈话。
张闻天说:“北方局管理的范围很大,与满洲、太原、热河、察哈尔都有关系。为加强北方局的领导,需派得力同志前往。你是否可以去?”
“可以去。”刘少奇表示同意。
“你这次去白区,是重返虎穴,任务艰巨呐!”
刘少奇充满信心地回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有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我们一定能改变白区工作的局面。”
从瓦窑堡到北方局所在地天津,路途不仅遥远,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中央对护送刘少奇作了非常周密的安排,选择了从瓦窑堡经富县、耀县到临潼,再从临潼乘火车直达天津的路线,并确定由对渭北一带的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都很熟悉、时为渭北地区党组织负责人的谈国帆负责打前站以及接送事宜。同时考虑到北方地下党同中央中断联系很久,经费困难,让刘少奇随身携带了一些从敌人那里缴获的黄金首饰。
随后,刘少奇便化名胡服,从瓦窑堡出发,向南疾行。
2月中旬的一天,黎明时分,刘少奇一行安全抵达临潼县栎阳镇西北的徐杨村,住在开明士绅杨宜汉家里。杨宜汉是三原、高陵、临潼一带地方武装的领导人,又是栎阳镇公所的头头,在当地有一定名望和势力。他为人富有正义感,喜欢结交朋友,和国民党有杀兄之仇。他与渭北地下党组织早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曾积极为边区运送物资,护送过往人员。地下党的同志都亲热地称他为“杨二哥”。他所控制的地区,成为地下党活动的安全地带。因此,谈国帆和渭北地下党组织经过慎重研究,选定徐杨村作为刘少奇的停留地点。
刘少奇刚踏进杨家大门,杨宜汉就热情地迎上来说道:“客来啦!”随即安排刘少奇住在后院,并吩咐他的夫人王秀莲烧菜做饭,为客人洗尘。
晚上,刘少奇去杨宜汉的房里回拜。此前,刘少奇曾听地下党负责人唐玉怀介绍说,杨宜汉一直敬仰共产党人,很爱听红军的英雄事迹。于是,刘少奇向他讲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如何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如何爬雪山,过草地······杨宜汉听得入了神,直至深夜仍无倦意。刘少奇还向他详细讲解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刘少奇说:“日本帝国主义不是占领了东北、华北能满足的,其最终目的是要灭亡中国,让中国人当亡国奴,所以中国人应当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刘少奇话音刚落,杨宜汉就兴奋地说:“我能与贵客相见,感到十分荣幸!听了贵客的话,我精神爽快,病都好了。”
刘少奇为杨宜汉的盛情所感动,连连称赞这里可算是敌占区中的“小边区”。第四天,吃过早饭,杨宜汉专门借来一辆新马车,送刘少奇去火车站。
临行前,刘少奇真诚地对杨宜汉说:“我这个外乡人,来到这里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感谢杨二哥的真诚招待!”
杨宜汉把刘少奇一行一直送到村外,不停地祝愿客人:“珍重!珍重!后会有期!”
刘少奇一行经北田,过临潼,来到新丰火车站。
突然,警察来到刘少奇跟前盘问:“到哪里去?”
“到郑州去。”刘少奇镇静地回答。
警察又问刘少奇旁边的交通员:“你到哪里去?”
交通员紧张地答道:“我去看儿子。”
“你儿子在哪里?”警察继续追问。
交通员脱口而出说:“我儿子在白军里工作。”
刘少奇听着心里一紧。“白军”、“红军”,那是苏区老百姓的语言,在这样的场合根本不能使用这样的称呼。幸好,火车马上进站了,警察没有再追问下去。
事后,刘少奇严肃地告诫交通员说:“我们已经进入国统区了,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以后遇到警察盘问,不要紧张,说话要注意,千万不能像刚才那样回答。”
就这样,在地下党组织的巧妙掩护下,刘少奇顺利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踏上东去的列车,走上了主持北方局工作的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