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集 星陨灯盏湾

来源:陕西先锋  时间: 2022-06-02  阅读量:

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精心制作了《红色陕西》系列音频,为您讲述发生在陕西鲜为人知的经典党史故事。今天带来第九十八集:星殒灯盏湾。

陕北的七八月,麦子刚收,太阳正毒。
陕甘游击队和红军队伍“马嘶千里月,旗卷万里云”,浩浩荡荡下了甘肃南梁,在谢子长、刘志丹的指挥下一路挥戈东进,连打胜仗。之后,谢子长指挥部队兵分数路,向延川、延长、绥德等地进发。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率部在清涧河口镇与敌井岳秀部队不期而遇。敌军布防十分严密,火力很强。战斗中,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谢子长,穿胸而过,刺伤左肋的三根肋骨。谢子长平时总把新衣服让给战士们,自己穿的还是那件紫红色的夹袄,所以鲜血流在上面也不易被发觉,直到昏晕之时,才被随他进攻的谢福成发觉。谢福成惊恐地高喊:“你挂花了,快让我替你包扎!”
疼痛万分的谢子长回头一看是侄子在呐喊,拉起枪托就给了他几下,压低声音说:“你管老子干甚?快去为其他伤员包扎!”尔后,他用衣裳把伤口掩了起来,仍沉着指挥大家向敌突击,河口守敌死伤大半,残余之敌在次日县城出动重兵接应的情形下才侥幸逃脱。
撤出战斗后,郭洪涛撩起谢子长的衣襟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赶快让战士们牵过一匹马来,催促谢子长上马赶路。谢子长硬是不骑,带着队伍徒步行进在陕北山洼的羊肠小道上。直到部队在一个名叫王家沟的小村子安歇下来,他才让同志们用盐水给他清洗了伤口,用布条包扎起来。
9月15日,谢子长在刚刚带伤指挥红军部队攻打横山董家寺获胜之后,继续坚持在作战前沿,部署了夜袭安定城的战斗。他与刚组建的红一团团长贺晋年,在城里内应的接应下突进城门,横扫守城顽敌,火烧城门楼后,又押着被俘的数十个民团兵丁胜利出城。他随即在孙家河村召开了干部会议,部署下一步的战斗任务及安全防备措施,并决定派高岗以贩羊为名,东渡黄河,赴北平给中共北方局运送经费。
不久,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让谢子长离队养伤。
陕北当时国共两党政权及红白两种军队并存,红白拉锯,相互攻占地盘的情况时有发生。谢子长养伤远离部队,又处于经常转移的状态中。半年时间里,他就先后转移过十多个村庄。越是走动,伤情越是严重。陕北穷山恶水,像样的医院和医生不多,仅有的几个又全在府、县里。村镇里只是些能治头痛脑热、疔疮泻肚之类小病的土郎中。
为医治谢子长的伤病,起初请了一位姓杨的先生。没料到杨先生剥开谢子长胸围的绷带,但见伤口血肉模糊,三根肋骨也几乎被子弹穿断。见此情况,杨先生头上冒汗,双手直打哆嗦,惊慌不已。谢子长反而被他这样的表情逗笑了,说道:“你是医生嘛,本应给病人壮胆打气的,咋能在病人跟前害怕成这熊样子?”没办法,又找来一位名叫张文化的中医给诊了脉,下了药。外伤好了,内伤却在里边发炎化脓。总指挥的伤病给耽搁了,病情越来越重。
老百姓对他们的“谢青天”感情深若大海。
谢子长每到一处,都有不少男女老少流着眼泪来看望。谢子长总是告诉老百姓,要把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红军作战,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光景。
战乱与灾荒,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许多村子的青壮年都要求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村里头只剩下几户孤寡老人了。谢子长转移到的地方,有时连饭也无法做。但附近的乡亲们总是访问打听,带着白面、羊肉、荞面、挂面、瓜果等东西来探望。红四团团长谢绍安的婆姨白盛英这时负责照料谢子长的生活,总是把老乡送来的东西变着法地烹饪,调剂伙食。谢子长却难以下咽,他询问白盛英:“这些好吃的是哪里弄来的?”当他知道实情后不安地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给他们没办多少事情,咋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咱不能收啊!”
白盛英瞧着谢子长消瘦的身子,流着热泪回应说:“老乡们送来的是一片情意,既然拿来了,也不好不收。只要您把伤养好了,再带上红军消灭白狗子,给老乡分田、分地、分粮、分牛羊,不就报答了他们对您的关心啦?”
谢子长听后认真地交代:“消灭白军,给老乡们分田分地,这一切都是咱们份内的事,咋能与吃老百姓的饭扯到一起?老乡送东西一定要给人家钱!”
白盛英只好如实禀告:这段时间远离组织,带的本来很少的钱早就用光了。谢子长满面胡须的脸上流下一串滚烫的热泪,但他用袄袖子把眼角一抹,仍铿锵地吼道:“万一不行,鸡蛋留一颗,面粉留下一两,肉割下一点点,剩余的退还人家,亲朋的心意我领了!”
从此,老乡送东西来,盛英便先给老乡们做一顿好饭,以表谢意。
谢子长住在赤源县灯盏湾(今属子长县)时,看望他的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院子里、山路旁常常挤满了人,警卫人员动员他们走,但是谁也不愿意离开,都想见一面“谢青天”。
伤病中的谢子长,日夜反思着自己和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多年来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总结着经验教训。他时刻关心着西北革命的发展,总是思考着如何才能不断壮大红军武装力量。每次有同志来看他,他首先想到的总是工作。病榻之上,他珍惜着每一寸光阴,把自己的满腔热忱抛洒在可亲可爱的黄土地上。
数年征战使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颇有感悟。
一次,他躺在炕上给前来探望的贺晋年交代任务,要贺晋年到安塞吊儿沟找民团团总薛应昌(那时薛还是共产党员,后来背叛了革命),要他把民团带出来参加革命。临别,谢子长语重心长地说:“看来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里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这个教训已经很多了。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用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武器武装工农,建设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只有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部队才是人民自己的队伍,永远不会被敌人打垮。招兵买马的武装,摆脱不了旧军队的那一套,脱离群众,一打就垮。红军打到哪里,首先毁碉堡、拔钉子,消灭那一带的敌人,并要协助地方建立起人民政权,使数县相连,建立我们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和指挥中心,再不能成天打胜仗却没有后方,连伤病员都无法照顾了,那咋行?”
1934年2月,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调集万余兵力,分路合击陕甘边之南梁地区。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主力在民团配合下,进入陕北之安(定)延(川)、绥(德)清(涧)、葭(县,今佳县)吴(堡)、神(木)府(谷)地区,占据集镇,驻点“清剿”,企图消灭红军和游击队,摧毁苏区。针对国民党军的“围剿”,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决定以部分游击队袭扰和牵制国民党军,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和部分游击队转到外线寻机歼敌,以打破“围剿”。红四十二师和游击队经 30多次战斗,共毙伤国民党军及民团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围剿”。
1934年冬,晋、陕军阀再次向陕北根据地发动“围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谢子长强忍伤痛与中共陕北特委研究,并致信刘志丹和陕甘边特委,建议红二十六军北上陕北商谈陕甘边、陕北统一军事指挥及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等问题。
1935年1月20日,几声战马的嘶鸣打破了冬天里的寂静。刘志丹与省苏维埃主席马明方、中共陕北特委组织部长郭洪涛及白坚同志一同驰马进村,匆匆走入窑洞。刘志丹的双手握住了比自己长六岁的老战友谢子长的手,气喘吁吁地问,“老谢,你的伤怎样了?”
谢子长在同志们的搀扶下半躺在铺盖上,吃力地捉住刘志丹的臂膀说:“老刘,我早盼着你来哩,我估摸着你快来了!”
刘志丹见谢子长已病成这般,埋怨说:“你咋不早点给我来信呢?”
谢子长说:“已派南贵成去给你送信,可他至今还没回来。”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南贵成已被敌人抓住活埋了。
在谢子长养伤的数月时间里,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又有了新的发展,陕北红军及游击队已发展到 26个支队,正式组建了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陕北省工农民主政府召开了首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了新的政权,刘志丹任主席(后为马明方),辖16个县的工农民主政府;目前又正在酝酿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指挥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及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两支红军主力部队,推进革命形势向更新的阶段发展。
刘志丹面见谢子长简要讲述了以上情况,并就西北工委、军委领导班子人选进行沟通。西北工委书记拟由惠子俊担任 (后由崔田夫代),谢子长为西北军委主席、高岗为政委、白坚为秘书长。
谢子长见刘志丹推举自己担任新的西北军委主席,而刘志丹在渭华暴动中就担任过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及西北军委主席,因此便直率地对刘志丹讲:“我快不行了,这个职位还是由你担当起来!”
刘志丹谦逊地相让道:“那不行,你是老大哥,只要你在一天,就还要你当,我协助你完成任务!”
两位西北革命领袖人物,就西北最高军事指挥权的职务互相推让,他俩的崇高品质是造就西北根据地并使之长期坚持直至为全国胜利作出伟大贡献的精神基石和巨大推动力。在场的许多党政军领导永远忘不了谢子长一见到刘志丹时就高兴地说过的那句话:“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打仗,你比我强!”
刘志丹见到谢子长有说不完的话,他摸着炕上薄薄的被褥,再三叮咛:“被褥太单薄了,这咋行哩,叫盛英给你换一下。你总是替别人着想,一点也不管自己。”
谢子长已有气无力,翕动着干涩的嘴唇动情地讲:“只要我身子能好,能为革命继续工作,被褥不好没啥。”
快过春节时,谢子长病情突然再度恶化,高烧不止。但他仍关心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和各种消息。他仍念念不忘红军的建设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临终之前,他流着泪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1935年2月21日晚9时,刘志丹走了才一个月时间,陕北红区的开拓者谢子长就因伤情恶化、染上了肺痨而与世长辞了。
那年他才38岁。
谢子长牺牲后,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暂不发讣告,不举行丧事和追悼会;对下级和老百姓绝对保密,行文仍签署谢子长的职衔姓名。谢子长的家属毫无怨言,件件依允。直到1935年5月上旬,安定县城和延川县永坪镇等地解放后,才逐渐解密。
谢子长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是谢德惠(子长大哥,曾任中共安定县西区第一任区委书记)、谢占元 (子长二哥,1934年牺牲于狱中)、谢绍安(子长侄儿,曾任红二十七军四团团长)、谢绍斌(子长侄儿)、谢福成 (子长侄女)、谢财娃(子长侄儿)、谢福玉(子长侄儿)、谢玉梅(子长侄女)。
为了纪念谢子长,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1938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骨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并修建谢子长烈士墓。毛泽东于 1939年6月29日和7月9日两次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227字的碑文:
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1925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所,组农民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有“谢青天”之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9•18”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即是第二十六军之前身。1933年赴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助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1934年于河口之役负伤,1935年春因伤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园。同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仪式,凭吊者逾两万人。毛泽东于2月28日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送的挽联上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彭真、贺龙、刘伯承、林伯渠等也题了词。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侵占瓦窑堡后,把谢子长陵园全部破坏,并将题词石碑打碎修了工事。195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了谢子长陵园,终于使这位陕北革命领袖的英灵得以安息,使世代拜谒凭吊和追思怀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