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

来源:  时间: 2017-06-07  阅读量:

3.jpg

西安学生示威游行逼蒋抗日

  1935年9月,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领东北军由鄂豫皖地区来陕甘地区“围剿”红军,任西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从9月到11月,在不足3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军与红军在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的交战中,连续被消灭近三个主力师,南京政府不但不给予补充,反而取消了被歼灭师的番号。这个事实深深触动了张学良,他开始通过多种渠道与共产党联络,寻求解国难、报家仇的新出路。 

  鉴于张学良和东北军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广大官兵要求抗日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从瓦窑堡会议后就开始了争取东北军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 1936年4月9日晚,中共派周恩来、李克农以及刘鼎为代表,与张学良、王以哲在延安城内天主教堂举行会谈。会谈中,张学良表示完全同意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提出可“联蒋抗日”的建议。

  在争取张学良抗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杨虎城及十七路 军的说服和争取工作。1935年12月初,汪锋带着毛泽东、彭德怀给杨虎城的信到西安与杨虎城联系。杨虎城对毛泽东信中提出的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 的主张表示同意。1936年8月26日,毛泽东的秘书张文彬持毛泽东给杨虎城 的信由陕北到达西安。9月上旬,杨虎城会见张文彬,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

  在这期间,中共中央还在张学良、杨虎城之间进行工作,促使他们团结合作。经过多方努力,张、杨开始了日趋密切的合作。

  正当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实行停战、合作抗日,逐步形成“三位一 体”的大联合局面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政府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调遣重兵入陕,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来到西安,分别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宣布进一步“剿共”的计划,遭到 张、杨的反对。接着,蒋介石又以避寿为名去洛阳,积极进行内战准备,并于10月31日颁布了对红军的总攻击令。12月4日,蒋介石再度来到西安,住在临潼华清池。蒋介石分别召见东北军、西北军师以上将领讲话,要他们服从命令,彻底“剿共”。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面见蒋介石,苦谏蒋介石抗日,遭到拒绝。12月8日,杨虎城也去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同样遭到拒绝。

西安事变期间的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

  12月9日,西安万名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会,旋即奔 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严令张、杨对游行学生格杀勿论。 至此,张、杨深切认识 到,“劝谏”已经不能 改变蒋介石的主张和决 心,除了发动“兵谏” 外,别无出路。

  12月12日凌晨,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共 同指挥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别在临潼和西安行动。东北军一部迅速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十七路军在西安解除了中央宪兵第二团、公安局、别动大队和驻西安的中央零散部队武装,并在西京招待所拘禁了随蒋介石来陕的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蒋鼎文、卫立煌、 蒋作宾、朱绍良、陈继承等十余人。同日,张学良、杨虎城以及所属高级将领向全国发出通电,说明发动事变的原委,提出八项主张。张学良也于当夜致电中共,毛泽东、周恩来当即复电,表示拟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共商大计。

  面对西安事变后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 发,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决定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 人为中共代表,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同时通电全国,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的立场。随后,一系列斡旋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

  12月23日、24日,张学良代表东北军,杨虎城代表十七路军,周恩来代 表中共和红军,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在西安城内张学良公馆举行谈 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随后,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回到南京,西安事 变和平解决。  

  至此,国共两党对峙的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西安事 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创造了条件。(刊载于 2011 年 5 月 19 日 《陕西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