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长征,记载的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使红军转危为安,而且为后来的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翻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精神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1934年10月的江西赣南,秋风萧瑟,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畔出发,在敌人重兵追堵下纵横10多个省,跨越万水千山,战胜艰难险阻,终于绝处逢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途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跋涉草地,杀退敌人千万追兵阻截,胜利完成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举世无双的纪录,这是“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又是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艰巨复杂的长途跋涉、征战。一条长征路,走出了一支越战越强的红军队伍;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慷慨壮歌。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不久,毛泽东精辟地阐述长征的伟大意义,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确如毛主席所言,长征是一个震惊世界的英雄壮举,它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获得了一种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长征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20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正因为如此,80年来,不断有记者、作家、友好人士采访、著述、评论这段令人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波澜壮阔历史。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对毛泽东和红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一年后,斯诺的同籍女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访。“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长征已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出于对长征的推崇,1984年,斯诺的老朋友、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索尔兹伯里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历时74天,行程1.2万公里,完成了对曾经的长征、与长征有关的人物、事件的采访,最终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赞“长征是不可比拟的,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奇迹,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长征已超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记得小时候有一句顺口溜:“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由此可见,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人人皆知,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压不垮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红军战士。毛泽东著名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极其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永不褪色;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的胜利和长征中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历史财富,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在长征胜利80年后的今天,长征是精神路标,更是信念与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走近长征,探寻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创造力及其时代价值,以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