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来源:  时间: 2016-09-09  阅读量: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它地处关中地区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交界处,总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三原县的武字区(今陵前镇、马额镇一带)和心字区(今新兴镇、嵯峨镇一带)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陕西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首次伟大尝试,成功践行了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实践模式,它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前哨阵地和战略基地。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源于强大的农民运动。大革命时期,三原是陕西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渭北的农民运动首先兴起于三原县武字区。1926年11月,从广东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回陕的乔国桢在三原武字区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团,点燃了渭北农民运动的烈火。1927年3月,乔国桢、唐玉怀等共产党员在三原武字区建立了渭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大寨支部。此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协会反抗土豪劣绅、打击土匪恶霸、废除苛捐杂税、减少田赋粮款、解散反动民团的斗争如火如荼,在三原形成了数千年未曾出现的“一切权力归农协”、“农民的事情农协管”的新局面。这一时期,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农民部渭北农民运动办事处在三原成立,马价人、乔国桢、严木三等以三原武字区为中心,组织领导了泾阳、富平、高陵、蒲城、耀县等渭北各县的农民运动,并向渭北各县推广了三原武字区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共产党人李子洲、魏野畴、亢维恪、庞诚斋、史可轩、马文宪等也来到三原,宣传革命思想,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干部,成立农民赤卫队,发动群众反抗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府。党的“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会议召开之后,渭北农民运动发展的更加迅猛,三原、泾阳、淳化等县相继爆发“交农”围城斗争和武装起义。黄子文、唐玉怀、孙平章等在三原组织发动了3万多农民参加、历时四天的“交农”斗争和武装围城起义,这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基础。在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农民运动发挥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作用。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实行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渭北革命根据地是从恢复武字区的中共组织、发展农民武装开始建立的。大革命失败后,三原县的农民运动在逆境中持续开展。1928年2月,黄子文和唐玉怀在武字区成立了抗敌委员会和渭北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武字区农民游击队,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开展“三分五抗”。1928年3月至1931年4月,这里的游击战争、武装暴动此起彼伏,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1930年6月,渭北灾民自救军成立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反动武装,没收土豪劣绅粮食和财产,分地、分粮、分牛羊的“三分”与抗粮、抗款、抗捐、抗债、抗税的“五抗”等斗争在渭北产生了很大影响。以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恢复成立为标志,渭北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1931年5月至1932年10月,中共三原县委、渭北特委、中共三原中心县委相继成立,渭北苏维埃政府、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渭北革命委员会等政权组织相继同步建立,武字区武装赤卫队、武字区游击队、渭北游击队等革命武装不断壮大,根据地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建设和土地革命等全面发展,在三原、富平、耀县等地区形成了武装割据局面。随着武装斗争的持续开展,渭北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三原、富平、耀县、泾阳、高陵、淳化六县的边界区域或局部区域,各项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刘志丹、贾拓夫、汪锋、赵伯平、习仲勋、王泰吉、张秀山等革命先辈都曾在三原武字区战斗过,他们与武字区的黄子文、黄子祥、金理科、孙平章、马先民、唐玉怀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经受了白色恐怖和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


9.jpg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尽了艰难和曲折。渭北革命根据地距离国民党陕西统治中心西安仅50多公里,直接威胁着国民党陕西当局的统治。从渭北根据地创建开始,国民党陕西当局就调动大量正规军及民团对这块根据地进行了频繁残酷的镇压和“围剿”。从1928年2月到1933年8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渭北根据地广大军民不惧强敌,浴血奋战,坚持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与豪绅地主武装、反动民团、当地驻军直接进行了数百次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烽火连天、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为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恢复和发展英勇献身,马先民、孙平章、侯守愚、王曲贤、顾先臣、安大元、宋士斌、姚万忠等许多领导人和共产党员先后被敌杀害。1932年11月上旬庆祝十月革命节期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渭北革命根据地遭国民党当局疯狂“围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原武字区先后六次被洗劫,根据地的斗争转入低潮和恢复重建阶段。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委派杜衡(后叛变)、李杰夫(后叛变)、贾拓夫、汪锋、曾楚川、李冲霄以及赵伯平、张秀山、金天华、李平等省委主要领导或省委常委、委员、特派员、巡视员来三原领导了渭北根据地的恢复重建,先后组建了新的中共渭北特委、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同时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和革命武装的恢复和发展,并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1933年8月,国民党再次调集六个团以上兵力,对以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区域的渭北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根据地严重受挫,四五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群众遭敌逮捕,六十多人被敌杀害,渭北革命根据地战略北移,黄子祥、杨森等带领由渭北游击队改编的红四团转战照金地区,成为红二团南下渭华失败后开创陕甘边根据地的红26军军主力部队。渭北革命根据地战略北移后,大批地方干部转战照金苏区。在中共陕甘边特委的领导下,到1935年底,黄子文、张邦英等在桥山山脉南部开辟了陕甘边南区根据地。1936年1月,陕甘边南区改为关中特区,后归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原渭北革命根据地所辖三原、淳化、耀县的部分地区为关中分区管辖。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1931年5月创建到1933年8月遭敌重兵残酷“围剿”而战略北移,坚持红色割据两年多,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事力量,支持、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后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撰稿:   徐建刚  三原县档案局(馆)局(馆)长      统稿:汤彦宜 )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