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照金精神 做合格的共产党人

来源:  时间: 2016-09-19  阅读量: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铜川照金革命老区视察时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界地区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陕甘边根据地的照金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形成了以“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照金精神,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追求和扎实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以“照金精神”命名的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延安精神的源头之一。

  在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形成照金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红色根据,开创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共陕西省委按照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号召共产党员到农村中去,到军队中去,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至1928年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渭北起义、两当起义、靖远起义、蒿店起义、西华池起义等十多次起义,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归于失败。但是它为后来创建红军、根据地积累了经验,培养、锻炼一批军政干部。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习仲勋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渭华等起义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派刘志丹、谢子长等前往陕北开展兵运工作。经过刘志丹、谢子长多次开展兵运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实践,他们总结出建立红军光靠在国民党军队中招兵买马是不行的,军事行动必须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必须同创建根据地现结合,提出了建立人民军队的著名的“三色论”:红色,就是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建立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白色,就是派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军队中去,组织发动起义,建立军队;灰色,就是派共产党员到绿林武装中去,教育改造他们,使其成为人民武装。实践证明,三色论符合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实际,它既是建军的方法,也是实行革命统一战线的方法,丰富了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此后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建军过程,终于在1932年2月,建立了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年底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团长王世泰、政委杜衡,参谋长先后为郑毅、刘志丹)。1933年3月,在耀县照金建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先后为金理科、秦武山)、陕甘边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妙斋、政委习仲勋)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副主席习仲勋),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在根据地蓬勃发展、红军和游击队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受“左”倾错误影响,红二团政委不顾刘志丹等人的反对,强令红二团南下关中,创建渭华根据地,结果兵败秦岭,数百忠勇指战员战死沙场,400多人最后只有刘志丹、王世泰、吴岱峰、高锦纯、黄子文、王兆相等30余人返回照金。1933年10月,在国民党当局的“围剿”下,照金失守,王泰吉、高岗、刘志丹率领陕甘边临时总指挥部所属的三支部队,习仲勋、吴岱峰等率领陕甘边党政军机关先后转移到南梁,开始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3年11月,重建了红二十六军,先成立四十二师(师长先后为王泰吉、刘志丹、杨森,政委先后为高岗、张秀山、谢子长)。1934年2月后,在南梁重建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恢复了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先后为张秀山、惠子俊,军委主席刘志丹),11月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军委主席刘志丹)。期间,恢复了照金苏区,建立了南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到1935年2月,在陕甘边根据地中共组织有1个特委,下辖1个区委、3个县委;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下辖一个区革命委员会和十多个县级革命委员会或者苏维埃政府。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下辖5个团,兵力近3000人。1935年2月,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陕甘边根据地和中共北方局领导的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围剿”,经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商议,将两块根据地统一起来,对党、军队和苏维埃政府(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建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书记惠子俊,崔田夫代理)和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一说谢子长)。刘志丹指挥红二十六军和陕北红军第二十七军(先后下辖4个团,兵力2000多人)下,先后攻克了延川、延长、保安、靖边、安定、安塞6座县城,粉碎了第二次 “围剿”,使原陕甘边、陕北根据地从地域上连成一片,根据地县级苏维埃政权20多个,正规红军发展到近5000人,游击队4000余人。1935年9月,首先迎来了从鄂豫陕根据地长征来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接着,三支红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在刘志丹、徐海东的指挥下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初步胜利。就在此时,西北苏区发生了令人痛心的错误肃反,200多领导干部遭错误杀害,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马文瑞等遭到逮捕。在此危机时刻,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根据地,果断地纠正了错误肃反,挽救了西北红军和根据地。从此西北根据地、西北红军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战役,迎来了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制定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首先达成团结抗日的协议。接着又和国民党经过多次谈判,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各路长征红军在此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原照金苏区则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关中特区、分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照金苏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而前赴后继,不断奋斗,数万陕甘边的优秀儿女为此献身,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李妙斋、周冬至、杨森、杨琪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正是他们的“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才使西北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块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曾经讲道,我说陕北有两点,一是落脚点,一是出发点,没有陕北我们就不能下地。这是毛泽东对西北根据地及其英勇奋斗、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先辈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不论根据地中心在照金,还是南梁,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顽强斗争中,不断地排除党内错误干扰,使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尤其是1933年7月,在红二团南下失败,省委书记袁岳栋和杜衡被捕叛变,中共陕西省委遭受严重破坏,致使陕甘边苏区和中央失去联系,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加紧了对照金的围攻。在此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驻耀县的杨虎城部骑兵团团长王泰吉发动起义,带领改编的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黄子祥带领由渭北红军游击队改编的红四团、耀县县委领导的耀县游击队来到照金,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如何统一几支部队的领导?根据地在哪儿发展?目前红军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摆在了中共陕甘边特委面前。8月中旬,特委书记秦武山、军委主席习仲勋主持在照金陈家坡召开联席会议,依据红军力量和边区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做出了统一几支红军,建立红军陕甘边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王泰吉,政委高岗,参谋长刘志丹);坚持在陕甘边界的乔山山脉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不打大仗,大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战术。这是陕甘边根据地首次独立自主的根据陕甘边苏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符合实际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刘志丹等南下回来后得知会议决定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在11月召开的包家寨会议上,予以发展。包家寨会议发展了陈家坡会议精神,改三支部队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先后为王泰吉、刘志丹、杨森),建立了师党委(书记张秀山),统一了领导,加强了党的建设;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根据地,设立一二三路游击区和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互相配合,主力红军四十二师居中策应。包家寨会议同陈家坡会议一样在陕甘边根据地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都是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军和根据地的领导,依据党的武装割据方针,按照陕甘边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地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他们也是如此。依据中华苏维埃土地法精神,根据陕甘边的实际进行土地分配,给红军和政府留有 “公田”;给地主、富农留一定的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对地方民团、绿林武装,实行统战,提出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反动派。对反动、顽抗的保安民团则坚决打击,毫不留情。这样才保障了红军越战越强、力量越来越大,敌人越来越孤立。这些充分体现了“精神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秀山等牢牢掌握党的群众路线,不论是在对敌斗争中,还是在根据地建设中都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党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保障了根据地发展巩固。在根据地设立列宁小学,帮助农民学习文化,设立医院为军民服务,建立集市贸易,便于军队和群众的生活,设立“公田”减轻群众负担。设立军政学校,培养军政干部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在了陕甘边根据地的《十大政策》上。“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陕甘边根据地赢得人民、克敌制胜的根本保障。这从毛泽东对原陕甘边根据地一些领导人的题词中就得到充分体现。毛泽东为刘志丹烈士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给谢子长烈士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荣”。1943年给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为王世泰题词“忠实努力不夸不躁”,为马文瑞题词“密切联系群众”。

  弘扬照金精神   做合格共产党员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照金时指出:“照金精神在今天也非常实用,过去能在照金落脚,就是因为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如果今天我们依然这样,那中国的事业将固若金汤。”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胜利,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弘扬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做合格共产党员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照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落实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忠实代表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利益,从而赢得了人心。刘志丹、谢子长等当年都有着丰裕的生活条件,在国民党地方或者军队任职,但是,他们为理想、信仰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牺牲了升官、发财的机会直至生命。正是在照金苏区培养人、改造人、锻炼人、提高人的革命大熔炉里,陕甘边造就了一大批政治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高素质干部,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石。

  弘扬照金精神,就要践行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善于开拓奋进。共产党最讲奉献、牺牲的政治品格。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不计个人职务得失,多次被剥夺领导职务,刘志丹、习仲勋甚至被关押,中央晚来几天,就可能被处死。但是,他们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不改初心,为理想而奋斗。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些党员干部把握不住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计较地位、名利,甚至走向犯罪;一些人存在“本领恐慌”“为官不为”等情况,原因还是缺乏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谢子长1935年2月因伤病不治逝世,临终前,他只遗憾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做合格党员,就要时刻不忘初心、不忘肩上的责任,始终汲取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保持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把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奉献给党和人民,面对困难、挫折不怨天、不退缩,把群众生产、生活始终放在心上,牢记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弘扬照金精神,就是要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刘志丹牢记宗旨,出征前向夫人讲的一句话是我要用死来证明对党没有二心,牺牲时讲到让政委继续指挥战,没有考虑家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不够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开创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刘志丹、习仲勋等一批领导者,面对左的错误干扰、国民党当局的“围剿”、中共陕西省委遭受破坏,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凭着理想、信念的支撑,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畏艰难险阻独立自主的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今天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就要解决好忠诚问题,做到政治合格。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站稳立场、明确前进方向,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照金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样,是我们的传家宝。当年鼓舞着革命前辈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英勇奋斗,夺取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依然要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撰稿:姚文琦 研究员  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    统稿:汤彦宜)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