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涛声(五)

来源:  时间: 2016-11-17  阅读量:

  

  半夜里传来鸡毛信,

  说咱红军要扩兵。

  不言不传就起来,

  一心看下当红军。

  这是流传在延川县的一首民谣,充分反映了当地群众对于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全力抗日的急切心情。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减员十分严重。到瓦窑堡后就准备东征,当务之急就是扩红。扩红就是动员当地群众参加红军。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一次就动员600名青年参军。据1936年元月19日《红色中华报》报道:延川县二区铁卜河村李存年动员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报名参加了红军。文安驿村党支部10多名党员集体报名参军,编入东征部队。在抗战期间,延川县1170多名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936年元月,为支援红军东征部队顺利渡过黄河,延川县苏维埃政府奉命制造木船20只,并派出1000余民工和800头牲畜组成运输队,跟随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运送枪支弹药和粮草。东征战役打响后,由县委领导贺光华带领800名青年和370副担架组成担架队,送到清水关渡口,交给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张云逸高兴地说:“你们这批担架队员年纪轻,热情高,不愧是老区人民!”同年4月中旬,为迎接东征部队回师陕北,延川县再次组织270人,组成两个担架连,渡过黄河,跟随红十五军团转送伤员。

  据1936年5月23日和6月9日的《红色中华报》报道:东征红军胜利回师,延川县禹居区发动妇女儿童开展慰问活动,儿童分班分组给红军拣拾柴禾,并协同妇女收集食品慰劳红军。缝衣队在四天之内缝制了300多身衣服。部分东征红军因粮食还未运到,十分着急,文安驿乡梁家河王永成慷慨拿出小米二斗二升,以济红军急需。红军给他大洋三元,他坚决不要。红军将钱交给贫农会转交,他说:“如果一定要给我时,我愿以此钱作为优待红军家属之用。”

  十

  我军斗志昂,保卫党中央。

  黄河结了冰,战士薄衣裳。

  妇女勤缝纫,男工运弹忙。

  人无分老少,奋力支前方。

  这是《我的一家》的作者陶承女士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撰写的一首描写边区男女老幼忙之前的情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川县不仅有成千上万的男子汉组成游击队、运输队、担架队奔赴前线,而且有大量的妇女婆姨们在后方做军鞋、缝军衣、为部队洗衣做饭,制作干粮,投身于火热的支前活动中。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川县接受了制作军鞋7000双的任务。仅仅一个月时间,延川妇女就完成了一万余双,荣获陕北省妇女部的流动红旗。当时,陕北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穿的鞋都是补了又补的土布鞋,可给红军做的鞋,却是里外全新的黑洋布鞋,这是当时最好的布鞋了,男人结婚、女人出嫁还不一定能穿得上如此时新面料的鞋。然而,为了给自己拥护的子弟兵们做鞋,妇女们毅然决然拿出平日里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钱,买来黑洋布制作红军鞋。永坪镇有个中年妇女屈凤英,家庭拖累大,负担重,可她一次就做了四双红军鞋,倾注了她对红军的一腔热情和殷切希望。

  1936年春,陕北省妇女部在各县妇女部长联席会议上布置了为东征红军赶制5000双军鞋的突击任务,妇女们齐心协力,很快完成了任务,延川县妇女们超额完成628双,获得了奖旗。同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结束东征,返回延川休整期间,延川县组织了一支缝衣队,四天之内缝制了3000套军衣,受到东征红军的高度赞扬。

  1937年冬,一小股土匪盘踞在延川的深山老林之中,经常骚扰祸害群众,60名红军战士奉命进山剿匪。时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战士衣单,延川妇女奉命给60名红军每人做了一双棉鞋,保证了剿匪任务的胜利完成。

  1938年冬,日寇在黄河对岸的山西向延川放射炮弹,同时派飞机轰炸,企图攻破黄河渡口,进入陕西。驻延川担任河防任务的八路军指战员在当地民兵和游击队的配合支持下,英勇还击,使日寇的阴谋未能得逞。为了保证子弟兵的旺盛士气,延川妇女给八路军赠送1426双毛袜和手套。河防战士高兴地说:“穿上当地群众给我们做的毛袜,戴上手套,我们身上暖融融的,打日本鬼子就更有劲了!”

  1943年9月初,延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出“全县慰劳军队2500双鞋子”的号召,至10月15日,40天时间完成2640双,超额完成140双。同年11月1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延川妇女热烈劳军做鞋两千六百双》的文章,对延川妇女的拥军热情给予高度评价。1944年春,延川妇女为八路军制作军鞋5200双,1945年做军鞋2600双。

  1946年6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向全国各个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这一年,成千上万的延川妇女齐心协力做军鞋12000余双,受到边区政府的表彰。这年冬天,为了迎接解放军主力部队来延川休整,全县抽调1000名妇女利用石磨加工磨面,两天累计2000个工日。

  1947年,在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延川妇女前后制作军鞋七次,共计21200余双,供给主力部队19200余双,供给地方部队2050双。青化砭战役之后,部分主力部队来延川休整,全县动员2000余名妇女利用石碾、石磨为部队行军作战加工炒面,给解放军新兵缝制被子和军衣,累计4400个工作日。

  英雄的延川人民就是这样,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或是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都是赤胆忠心,无私无畏,将一腔赤诚和热血义无反顾地奉献给革命事业。

  十一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率中央机关虽然只在延川县刘家渠住过一夜,但英雄的延川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参与了转战陕北的全过程。无论是毛主席、党中央离开延安前的七天阻击战,坚壁清野、转移疏散,还是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无论是围攻榆林、沙家店战役,还是三边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延川男女老幼都紧急动员起来,勇敢地参加担架运输,供应粮草,挑水送饭,做鞋缝衣,带路送信,救护伤员,积极支前,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1947年3月初,在胡宗南进犯陕北之时,延川县动员600名民工,将延长油矿的机器全部安全转移到延川县禹居区老庄河一带埋藏起来,历时8天,受尽了艰难。另外动员200名民工给陕甘宁边区工业局转运机器两天,民工们肩扛人抬,翻山越岭,忍饥受冻,无怨无悔。与此同时,动员2160名民工、2160头牲畜转运疏散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永坪、拐峁、禹居、南原、土岗、贺家坪等6处仓库储存的公粮和物资,坚壁清野,出了大力。还组织动员900人、150副担架组成担架队随西北野战兵团转运物资、护送伤员。

  在3月23日至25日的青化砭战役中,延川县动员1600名民工、320副担架组成四个担架队,分别配合教导旅、新四旅、独二旅、独四旅将伤员从青化砭安全转送到绥德县义合镇的野战医院中。期间数百里山路,崎岖难行,全凭人力抬送,而且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

  青化砭战役之后,胡宗南发现我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在延安东北,即令整编第一军、第二十九军主力共11个旅由安塞、延安向延川、清涧集结。4月6日,西北野战兵团乘国民军南辙之机,在延川县永坪地区设伏,伏击敌整编第十七师十二旅,毙伤、俘虏敌1500人。在战斗过程中,延川县组织了上千名民工组成担架队、运输队,穿梭在崎岖的山路和战壕之间,保证了给部队及时运送粮食和伤病员的任务,得到野战兵团指战员的高度赞扬。

  沙家店战役之后,西北野战军一纵队和三纵队在延川县关庄、岔口一带伏击南逃之敌,给敌整编第三十八师五十五旅和整编第十七师十二旅以重创,歼敌4000余人。在这一战斗中,延川县组织了一支120人、20副担架的长期担架队和一支45人、85头牲畜组成的长期运输队,为前线运送伤员和物资,跟随部队长达三个多月。岔口战斗期间,延川县还组织了一支1000人、200副担架的临时担架队,为参战部队运送伤员,往返10天。同时还组织了一支由900人、900头牲畜组成的临时运输队,为前线运送粮食,往返4天。担架队和运输队的民工冒着硝烟炮火和敌机轰炸的危险,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有的身上多处受伤,从不叫一声苦。

  同年9月30日,西北野战军发起延清战役(延川、延长、清涧),总后勤部在延川动员198人、38副担架,组成一支长期担架队,随部队参战,随后北上攻打榆林,前后长达三个多月。与此同时,全县还动员800民工、160副担架,组成临时担架队,为攻打延川县城的部队运送伤员。另外还组织一支200人、200头牲畜组成的临时运输队,为攻城部队运送粮食。随后又组织了一支500人、500头牲畜的运输队,为攻打清涧县城的参战部队运送粮食三次,每次往返两天。他们都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8年元月,按上级的要求,延川县组成552名担架队员,随三五八旅支前。元月的陕北大地,寒气逼人,黄河岸边的西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在宜瓦战役中,两名担架队员为抢救伤员,手脚冻坏了也不肯放下担架,直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一次战斗中,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壕里将伤员抢抬下来,一个担架队员腿部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一个洞,满腿鲜血淋漓,但他咬紧牙关,一连四天行军不掉队。董家河村四名担架队员为抢救解放军一位连长,连续运送四昼夜,肩膀压烂了,衣服磨破了,手冻得红肿红肿,仍不歇脚。这位连长感动地说:“你们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在一次战役中,解放军伤亡较大,来不及用担架抬,担架队员立即背起伤员转移,将劳累和危险置之度外。部队政治部曹主任感动地说:“你们真不愧是革命老区人民,非常了不起!”

  冒着枪林弹雨,经受着战火的洗礼,这支担架队随着野战军部队出生入死,历时四个多月,出色地完成了运送伤员和转运物资的任务。返回延川时,三五八旅召开了欢送大会,给44名担架队员颁发了立功证书,其中33人立了大功。并且给这个担架队奖励牲畜20余头,长短枪20余支,还奖励了一面锦书,上书“民工榜样”四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1986年,一位名叫李密的老红军战士撰写了一篇《陕北老乡——我的再生父母》的文章,记述自己当年在延川被当地群众营救的过程。文章中写道,1935年10月上旬,他在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的陕甘支队任后卫营营长,在快要到达陕北的一次战斗中,腿部被马鸿逵的部队打穿,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被战友营救,后被抬到延川县永坪镇红二十五军医院。由于伤口化脓严重,被医生判处“死刑”,他一气之下昏了过去。醒来之后,见一位满脸皱纹、朴实憨厚的老大爷正拿着一条毛巾蘸着盐水为他擦洗伤口。顿时,一股暖流涌过他的全身。一连多日,老大爷不厌其烦地为他擦洗伤口,喂水喂饭,使他的伤情有所好转。一天,老大爷高兴地告诉他,中央红军医院搬过来了,老大爷把他送去检查,经过一段治疗,他的伤口竟然全部愈合。出院后,李密去找哪位老大爷,竟未找到,这便成了他的终生遗憾。李密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大地上历尽沧桑之变,我不知道这位老大爷这几十年来的情况,如果他还在世,我一定跪拜在他老人家的膝下,祝愿他健康长寿。如果他已过世,愿我的这篇回忆,变成一朵洁白的小花,敬献于他的坟前!”

  呵!延川,革命老区,红色土地,英雄儿女!你们以无比赤诚之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在创建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在红军东征、保卫红色政权,在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像波澜壮阔的黄河水一般,发出正义的吼声,奏响了一曲曲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那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在此出生入死、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那中共西北工委、西北军委、陕甘晋省苏维埃政府驻地,那永坪镇红军会师的雕像,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豪迈歌声,那红军东征期间毛主席在此走过的30多个村庄、住过的7处旧居,那大相寺东征总结大会和西征誓师大会,那毛主席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第一个住宿地刘家渠,那延川人民在各个战役中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缝衣队的身影至今都历历在目,并且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熠熠生辉!

(撰稿:李敬寅   统稿:汤彦宜)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