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张学尚
提起刘志丹和谢子长,在陕北、西北人民心中,那都是“青天”般的人物,他俩都是以“民族英雄”而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纵观西北革命历史,刘志丹、谢子长两位革命家,有时并肩作战,有时分别活动。但是他们的革命志向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民间流传他俩的传奇故事很多很多,民歌、民谣数不胜数,我清唱几句陕北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作为开场白,让我们共同领略那激情燃烧、硝烟弥漫的火红年代……
(主讲人唱陕北民歌:“对面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一面面红旗崄畔上插,你把咱们的游击队引回咱家……”)
刘志丹和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而创建西北红军和开辟西北根据地是从搞“兵运”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兵运”工作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也提出: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做艰苦的工作,争取国民党军队起义、倒戈、哗变,“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借水养鱼”,以建立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当时,中国西北地区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军阀横行,土匪蜂起,地方武装林立,“司令”如毛,号令不一,是争取起义、倒戈、哗变,“借水养鱼”的最佳选择地之一。根据这一特殊形势,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首先在西北军阀李虎臣新编第三旅即许权中旅开展“兵运”工作,以在适当的时机举行起义和暴动。
有人不禁要问,当时中共陕西省委为什么偏偏选择许权中旅作为兵运对象呢?许权中何许人也?
原因很简单,因为旅长许权中是中共党员,而许旅又是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和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为基础组建的。全旅有120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就有160多名,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武装力量, 搞策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于是,刘志丹、唐澍、谢子长等一批党员就秘密打入许旅。到许旅后, 他们努力工作,尽量表现,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其中刘志丹任许旅参谋部主任,唐澍任旅参谋长,谢子长任营特派员。他们心照不宣,互通情报,秘密地在许旅建立起了党组织,并积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按照上级指示,做着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8年5月上旬,震动全国的渭华起义爆发。与此同时,“西北工农革命军”和“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成立。工农革 命军由唐澍任总司令,刘继曾任政治委员(开了在人民军队设立政治委员的先河),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王泰吉任参谋长,许权中任军事顾问兼骑兵分队队长,谢子长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二大队队长(共四个大队)。在短短50天内,东起华山,西至临潼,南到秦岭,北到西潼公路数百平方公里内的反动政权被摧毁,对西北国民党政权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但由于太过仓促,终因寡不敌众,历时4个月的渭华起义最终宣告失败,但其产生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不容低估。
而刘志丹、谢子长也随即离开部队,于1928年8月返回陕北。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继续开辟新的“兵运”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主持人:在国民党的部队里搞“兵运”,行吗?这就好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施展拳脚,按现在的说法是不是有些另类,但又不失为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的一种尝试。随后的故事情节更为曲折!请听众继续收听。】
1929年四五月间,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举行扩大会议,研究加强武装斗争问题。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这一特殊形势,开展更大规模的兵运工作。刘志丹与谢子长一起又开始了在陕甘边界的军事斗争。
1930年春,军阀冯玉祥为准备中原大战,把甘肃、宁夏的主力部队调到河南一线。为了控制后方,冯玉祥委任包头的苏雨生为骑兵第四师师长,留 守宁夏平罗。而招兵买马、扩展地盘,是土匪、军阀共有的本性。土匪出身的苏雨生见有机可乘,认为这正是扩充自己势力的好机会,便树起大旗,广 招兵马,来者不拒。
中共陕北特委抓住这一机会,即派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员打入苏雨生部。由于他俩的巧妙周旋和默契配合,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谢子长任苏雨生部第十一旅的旅长,刘志丹任苏部第九旅第十六团的中校副团长(后又提升为第十九团的团长)。不久,他俩就在该部秘密建立党的军委,大力做争取群众,训练中共军事干部,以备后用。当时,苏雨生部许 多团以上干部与谢子长、刘志丹相识,也愿意借助年轻有为的刘志丹、谢子 长来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苏部兵力大增,威震一方。这就引起了当时处于地头蛇位置的西北“五马”(即马鸿逵、马鸿宾、马步青、马步芳、马青宛) 的严重不满。于是直接引发了“五马”与苏雨生之间的军阀混战。
“强龙不压地头蛇”,苏雨生哪里是“马家军”的对手,一触即溃,四分五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志丹、谢子长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借故带领中共控制的一部分队伍转移至甘肃的庆阳地区,实现了“借水养鱼”的战略目标。
由于刘志丹、谢子长的军事才能在陕甘土匪当中逐渐得到公认,也有一定的威望,于是,国民党军驻庆阳军队司令谭世麟见二人能文能武,便想拉拢为己所用,主动提出要收编这支武装队伍。为了保存这支党所控制的武装力量,陕北特委便接受了对方的改编。这样,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部队被编为谭部直辖第三团,谢子长为团长,刘志丹为副团长,驻守陕西吴起镇三道川一带。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俩在谭部积极扩充、准备寻机起义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原苏雨生部第八旅第十六团团长张廷芝的袭击,谭部在三道川被打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带出的部队就这样又一次被打散了。
三道川兵败后,刘志丹、谢子长回陕北特委汇报情况。
1931年春,志丹再次与苏雨生合作,任该部团长,驻旬邑职田镇,寻机起义,不料又被当地豪绅告发,志丹不幸被捕,严刑拷打,囚禁彬县,部队也被缴了械改了编。
后经中共党组织通过国民党省政府参议杜斌丞(志丹在榆林中学时的校长)、任秘书长的南汉宸 (是我党党员) 通过杨虎城的关系营救获释。
出狱后,同年四 五月,刘志丹又打入甘军新编第十三师陈珪璋部。陈驻扎在甘肃平凉,其与军阀张廷芝、谭世霖等矛盾重重,积怨颇深。所以,尽管他知道刘志丹是共产党员,但仍然给他部队番号,以扩充实力,使自己在与张、谭的斗争中占据优势。这样,刘志丹得以公开活动,不断吸收当地农民和共产党员 参加革命武装,很快就组建了一个旅。但好景不长,在随后的军阀斗争中, 因发生火并而被打散。11月,刘志丹、谢子长二人再次被编入陈珪璋部,后因防止被吞并,被迫撤离。至此,轰轰烈烈的兵运工作告一段落,他俩又投入新的战斗。
灯盏湾谢子长旧居
兵运工作是一项极具生命危险的工作。但是,刘志丹、谢子长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非凡胆略,一次又一次地打入军阀部队,执著地开展兵运工作,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本色。
【主持人:上一节我们讲了刘志丹、谢子长在兵运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复杂形势,九死一生,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胆略。但他们从不气馁,屡败屡战,互助友爱,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党内 “左”倾错误的干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他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接下来请继续收听。】
1932年6月1日,党中央在上海召集了有满洲、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六个省委负责人参加的“北方会议”,决定将陕甘游击队编为红二十六军,并决定派杜衡(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为红二十六军政委。
1932年12月下旬,杜衡来到陕甘游击队,在12月22日召开的党、团员大会上,严厉批评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犯了“流寇主义”、 “梢山主义”、“土匪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挑动战士,召开军人大 会,批判斗争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并以调上海“受训”为名,要把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赶走。
为了顾全大局,保持部队领导核心的稳定性,谢子长主动提出他和阎红 彦离开部队,让刘志丹和杨重远留下继续工作,当时不少同志也提出同样的 意见,最后杜衡不得不接受。后来,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 后 ,杜衡只给 了刘志丹一个宣传员的工作 。后经红二十六军全体团干部 、战士共同反对 , 杜衡才勉 强给志丹一个团政治处副主任的工作。
芦子沟刘志丹旧居
1933年6月间 , 杜衡利用其政治委员的职权,强令部队南下,使弱小的红军冒着极大的危险,向敌人统 治力量强大的陕西关中地区进攻。红二十六军在蓝田一带几次遭敌人包围,刘志丹、汪锋、王世泰、吴岱峰等同志指挥部队进行了英勇战斗,胜利突围。但是部队损失惨重,大部分同志牺牲、失散。 刘志丹回到照金后,并没有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灰心丧气、心生怨恨,而是顾全大局,立即开始了红二十六军的重建和恢复工作。以至后来陕北“肃反”中,当刘志丹得知逮捕自己的密令后,仍只身前往密令发出机关所在地瓦窑堡,避免了红军内部的自相残杀,维护了党内的团结,表现了对党对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极强的党性原则。
(男) 这里有浓缩的历史,难忘的记忆
(女) 这里有燎原的烽火,民族的大义
(男) 一份理想,一份担当
(女) 一腔热血,一片赤诚
(男)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女) 陕西新闻广播、陕广新闻 《文化三秦》 节目推出大型系列访谈——《岁月回响》
(男) 敬请收听!
【主持人:在长期的并肩战斗中,他们之间有兄弟般的情谊,其中既有无私的支援,又有充分的信任。接下来,请继续收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中共西北党、政、军组织逐步形成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部分。虽然两个部分在组织名称(一个叫陕甘边特委,一个叫陕北特委)、武装力量的建制(一个是红二十六军、一个是 红二十七军)、根据地的建设(一个叫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一个叫陕北省苏维 埃政府)以及领导关系(陕甘边一直属于陕西省委领导,而陕北特委却几易 领导关系,有时归北方局领导,有时又归陕西省委领导)等各方面不同,体 制复杂,关系错综,但两个部分始终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亲如兄弟、情同 手足。特别是刘志丹和谢子长,不论革命情谊或个人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 他们既能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又能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体现了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和真诚的革命情谊。
1934年7月8日,在安定县阳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率部南下,到南梁与红二十六军(时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的刘志丹)会合。刘志丹、谢子长两个亲密战友久别重逢,促膝交谈,就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交换意见。两位领导意见相投,两军指战员更是情绪激昂,上下一片欢腾。最后 决定由谢子长兼任红四十二师政委;调红四十二师三团团长王世泰去陕北, 协助陕北红军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由谢子长统一指挥。这 次会合及领导层的相互调任,充分体现了两支红军的团结友爱,也是刘志丹 和谢子长之间伟大友谊的体现。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河口镇战役中胸部中弹负伤。8月28日,他带伤出席了中共陕北特委寺墕里会议。9月1日到15日,先后两次带伤 指挥部队在安定县董家寺击溃敌军一个营并攻克安定县城,击毙民团团总李 丕成,粉碎了国民党陕北当局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9月18日,红军 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在安定崖窑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谢子长主持红一团的改编仪式。由于连续奔袭作战,谢子长伤势愈加严重,不得不离开部队养伤。
1935年初,得知谢子长伤势恶化、病情危急的消息,刘志丹立即前往探望,并就西北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以及第二次反“围剿”计划等问题和子长进行商讨。
【主持人:他们从不争高论低,而是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关键时刻还能以大局为重。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真诚的!稍后请继续收听。】
1935年1月20日,天刚蒙蒙亮,刘志丹就来到安定县灯盏湾。
一进窑,就拉着子长的双手,哽咽着说:“老谢,你成这个样子了,为甚不早给我说……”
谢子长看到刘志丹,心情很是激动,顿时泪流满面,一时说不出话来, 吃力地捉住刘志丹的臂膀,半天才说:“老刘,我早盼着你来哩,我约莫你也快来了!”
刘志丹见谢子长病成这个样了,埋怨说:“你咋不早点给我来信呢?” 谢子长说:“已派南贵成去给你送信,可他至今还没有回来。”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南贵成已被敌人抓住活埋了。 过了一会儿,谢子长又一字一板的说:“老刘啊,你来了我就放心了!看样子我是不行了,陕甘和陕北军事工作的重担就要全落在你肩上了,也只有你的肩膀才有力量挑起这副担子!”
听到这里,刘志丹又难受又激动,泣不成声地说:“老谢,不要这么说,你要活呀!你的伤能好,一定能好!”
在商议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时,刘志丹提议要谢子长担任主席,谢 子长诚恳地说:“这样不好,从革命利益考虑,还是你当主席合适,我成了这个样子,不能到职工作,何必应那个名哩?”刘志丹恳切地说:“你是老大哥,还是你挂帅,我协助你完成任务。”两位陕北红军创始人感人肺腑的话, 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1935年2月21日晚,谢子长在灯盏湾逝世,终年38岁。 谢子长逝世后,刘志丹万分悲愤。一天,他把红四十二师党委书记杨森叫来说:“你也知道,对老谢的逝世绝对要保密,到了哪里都要打出老谢的旗 号,大张旗鼓地说是谢子长的队伍。这样,就能给群众壮胆,使群众受到鼓舞,同时,反动派一听老谢还活着,必然闻风丧胆。这么干对革命有利。”
天不尽人愿,1936年4月14日,时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在红军东征中牺牲了,终年33岁。陕北高原为之震动,西北革命再度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传唱他们的陕北民歌将永久不息……
(主讲人唱陕北民歌 《刘志丹》: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主持人:这是一段雄浑悲壮的伟大的革命情谊,这是一段鲜血凝成的战友情谊,它跨越时间的长河,永远为后世所传诵所敬仰,并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党和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毛泽东为刘志丹题 词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刘志丹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毛泽东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 了碑文。为了纪念他俩,党和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主讲人为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