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聪慧:红军改编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意义

来源:  时间: 2015-09-01  阅读量: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红军根据时局需要调整政策:在西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积极促进国共合作,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进而迫使国民党同意红军主力在云阳、桥底改编后奔赴抗日前线等方面,回顾和梳理了红军改编的历史条件以及红军改编的曲折历程,总结了红军改编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几次致电国民党蒋介石,愿为共纾国难而化干戈为玉帛,和谈商榷有关御侮事宜,并一再作出让步,愿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迅速投入抗日第一线,同日军直接作战。而蒋介石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又出尔反尔,迟迟不同意接受红军改编。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历经大半年时间的曲折斗争,终于1937年8月中旬迫使蒋介石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随后同意签定《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从此,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国共产党作出让步,愿将红军改编的历史条件

  1、在西北地区首先开展统战工作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加紧对华北的侵略,使整个华北危在旦夕,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结合一二九运动后在全国爆发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后,我党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派人恢复发展华北、华东等地党组织的同时,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先后派李克农、周恩来、汪锋等与张、杨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秘密会谈,使他们接受了中共关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提出争取蒋介石抗日的意见。经努力,从1936年开始,结束了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的敌对状态。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在西北地区首先取得的一个胜利。

  2、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在以军事力量消灭共产党为主的方针下,也打算利用抗日的旗帜,以极其苛刻的条件同共产党谈判,以达到“溶共”的目的。但由于蒋介石没有联共抗日的诚意,所以国共两党虽然进行了秘密接触,但谈判没有结果。

  1936年6月两广事变(指广东陈济堂、广西李宗仁等联合准备北上反蒋抗日的事件)后,蒋介石为了制止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与广大人民的对立,决定在对日政策上改弦更张,改变几年来对日的妥协政策。对共产党和红军,则提出新的谈判条件,即军队统一编制,统一指挥,取消工农红军名义;取消苏维埃政府名义;容纳各派,集中全国人才;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相提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建议“停止红军与蒋介石军队间的军事行动,同蒋军达成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具体协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首长必须正式向国民党和蒋介石提出立即开始停战谈判和签订共同对日作战协定的建议。”根据形势的变化,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倡议在抗日的大目标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强调:“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并向各界人士致信,恳请他们积极响应和推动统一战线的组成。只要能够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抵御外敌侵略,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国民党的苛刻条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最大原则的让步和牺牲,即同意接受红军改编等条件。

  二、红军改编的曲折历程

  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促进作用

  正当中共中央采取逼蒋抗日方针的时候,蒋介石依然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并于1936年10月亲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并调集数十万中央军扬言至多一个月即可消灭红军,“荡平”中共的根据地。张、杨两将军在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遭斥责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并控制了西安全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当夜即电告中共中央(事变前并未告知中国共产党),希望听取中共意见,并要求红军南下进驻渭北地区,以察形势变化。中共中央经研究,接受了这一请求,红军遂于12月15日由陕北南下陆续进驻渭北地区,主要兵力集中在咸阳的泾阳一带,前敌总指挥部设在云阳文家大院。彭德怀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并派周恩来于12月17日到达西安。在弄清情况后,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为重,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据此,周恩来与张、杨共同努力,经过两天的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自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改善,为红军改编尽快奔赴抗日第一线打下了基础。

  2、中共中央为促进国共合作、尽快实现改编而努力

  为了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等五项要求,及在国难当头下愿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四项保证,对国民党作出了重大让步,希望能尽快实现合作,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电文发出后,得到广大爱国人士的赞同。中共中央同时派代表直接同蒋介石谈判。从2月至7月初,先后派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先后同国民党代表直接谈判。蒋介石的基本企图是把共产党、红军和陕甘宁边区置于其控制之下,不许共产党有独立性,不许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其真实目的,是用和平方法限制和削弱共产党的力量。6月上旬,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谈判,蒋介石甚至提出要毛泽东、朱德“出洋”及由国民党人任边区政府正官长的无理要求,被周恩来予以坚决拒绝。由于蒋介石缺乏诚意,谈判没有达成协议。

  3、被迫同意红军改编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附近向中国驻军进攻,掀起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7月下旬,平、津相继沦陷。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直逼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此时,蒋介石也十分恐慌,急欲壮大正面战场军队的力量,即考虑立即调动红军开赴前线,以维护其统治心脏南京。遂于8月中旬被迫同意签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共产党在坚持对红军的领导实行独立自主原则下,也作了某些让步,如不设政治委员等。9月22日,蒋介石同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红军主力在云阳、桥底改编后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下辖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共4.6万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早于8月6日命令红军主力集中于云阳地区,整装待命。第一一五师在云阳地区集结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全师1.5万人。第一二0师在富平庄里集结编成,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全师1.3万人。第一二九师在桥底集结编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全师1.3万人。红军改编完毕,朱德总司令于8月底在云阳传达了洛川会议精神。随后,在云阳大操场举行了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动员大会。大会由邓小平主持,参加大会的除驻云阳地区红军全体指战员外,云阳各界代表及云阳、培英两所小学的全体师生参加了大会。大会向红军指战员颁发了红军建军10周年纪念章。朱德总司令作了红军改编和开往华北前线的动员讲话。与会指战员热血沸腾,群情振奋,决心奔赴抗日前线,狠狠打击疯狂的日本侵略者。

  改编时,朱德总司令要求将红五星军帽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脱下红军军装、穿上国民党灰布装的时候,许多指战员思想不通,有的伤心落泪,有的愤愤不平。朱总、彭总等耐心地向他们讲解国内矛盾已经转化,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说明改编后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不会改变的道理,消除了指战员们的思想顾虑。

  9月2日,第一二0师在富平庄里镇改编,并举行誓师抗日大会,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周士第等人出席,朱德总司令做动员讲话。

  9月6日清晨,第一二九师在泾阳桥底三里村的一块空地上召开了誓师大会。大会由陈庚旅长主持。临开会时,天空忽然下起雨来,师长刘伯承等泰然自若地站在检阅台上,全体指战员列队站在雨中,秩序井然。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刘师长骑马检阅了部队,然后在雨中进行宣誓。

  会后,各师部和总部分批从驻地出发,经三原、富平,过蒲城、澄城,跨合阳、韩城,然后从韩城芝川镇渡口乘木船过黄河,奔赴到山西抗日前线,同日军直接作战。10月,中共领导的南方8省11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全军共1万人,改编后开赴华中敌后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完成了改编,奔向抗日第一线。

  三、红军改编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迅速开赴抗日前线,是中国共产党党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地结合起来的结果,表现了我党实行国共合作、坚决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使抗日战争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并最后赢得了胜利,同时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广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迫使日军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防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稳定全国占据,使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大胜仗,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推动了国民党改变片面抗战路线的错误政策。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总之,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元。

  (作者系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