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潼关人民支援抗战纪实

来源:  时间: 2015-10-22  阅读量: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中国世界大国地位。潼关作为历史名关,在抗战史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印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太原等地先后失守, 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日军分两路继续南犯、西进,长治、临汾、运城等城市及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纷纷陷落,日军进逼至晋南风陵渡,与潼关隔河相望。为实现全面占领中国的图谋,日军采取政治上诱降,军事上迫降的战略:一路从贵州南部的都匀、独山北上,占领四川,进逼陪都重庆;一路突破潼关,占领陕西,进军西北,虎视四川,切断中国军队与西北大后方的联系,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的图谋如果实现,中华民族的前途不堪设想。可以说守住了潼关,就守住大西北,就粉碎了日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进而侵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日军轰炸重庆、西安、汉中等地的必经之路,八年抗战,处于战略要地的潼关遭受了日军飞机、大炮不间断的狂轰滥炸,潼关人民硬是咬紧牙关挺了起来。

  日军为实现进军大西北的企图,在太原失守的前一天,即1937年11月7日就迫不及待的对潼关进行了第一次轰炸。此后,潼关县城、海线铁路、西潼公路和军事设施、火车站、交通要道等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灾区,日军炮击、飞机轰炸从未间断,有时出动三五架,有时十几架,有时达20多架,而且每天反复多次,各种类型的炸弹、燃烧弹从天而降。靠近陇海铁路桥的县城十多个居民巷成了无人敢走的禁区。距县城城区约3公里的凹里村、西廒村也经常受到敌人炮击。一批批轰炸西安、渭南的飞机不停地从潼关上空掠过,防空警报接二连三,潼关人民时刻都处于袭扰、戒备之中。为迫使潼关军民屈服,日军甚至违反国际条约使用了毒气弹。

  1938年7月10日,日军狂轰乱炸潼关县城,投下的一枚炸弹,没有爆炸,运送省民众教育馆保存,作为日军侵略的铁证。

  1940年农历6月13日,是日军最想夺取潼关、轰炸激烈的一天,日军飞机轮番轰炸,从早晨轰炸到傍晚。晚上日军又隔河打炮,有人躲在桥洞下,每听一炮,便向瓷碗里扔一颗黄豆,天明竟数了316颗。日寇究竟向潼关打了多少炮?据文献记载,1938年潼关县城东山上的报警钟被日军炸毁后,打钟人无事可干,日军每打一炮,就朝盆里扔一颗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竟然有14800多颗。日军持续不断的轰炸,人们都习以为常,该干啥还干啥,当时潼关人有句顺口溜说:“不是敌机来轰炸,便是大炮炸河坝。”直到今天潼关人还有人说“我是大炮下震大的,不是被吓大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7年半的2733天中,日军向潼关发射炮弹52652发,日均投弹19.3发,出动飞机333架次,炸死平民720人,受伤1000人,炸毁房屋7898间,炸死牲畜162头,户均损失17600元,人均4400元,损失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击毁陇海铁路大桥7座,机车12台,火车34辆,造成列车脱轨3次。

  昔日繁华的秦晋豫水陆交通枢纽、商品集散繁华地成为一片废墟,百姓房屋十室九毁,企业、商铺纷纷外迁,潼关县城被迫迁往他处,居民被迫在城南山沟里挖窑洞居住。守军为修筑工事,拆毁千年建筑,西城楼前楼被焚。据陕西档案馆珍藏的《陇海沿线经济调查》资料叙述,潼关时有各业机构七八百家,战后城内仅存有酱园数家,城南苏家村小摊小贩三五十家,居民人口仅6658人。全县总人口由1938年6.08万人,下降到1945年的4.58万人。

  为团结御敌,抵御外辱,华县咸林中学潼关籍学生张克家、牛宏道等人回乡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桃林、汾井、太要等乡演唱歌曲、戏剧、召开座谈会,宣传抗日。从关外的山西、河南等地纷纷逃过来的难民,不断倾述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兽行,更加坚定了潼关人民的抗日决心。为了保卫家园,潼关老百姓自觉自愿抢修工事、搬运物资,有的木料要从秦岭山里,老百姓也按时按任务运到。男女老少经常是夜以继日地在日军的炮火中运砂石、砸石头,铁锨用秃了一把又一把,前边抢修的人中弹倒下了,后边的人将遗体搬到旁边接着干,没有一个人退缩。有的城里人把楼板卸下来,无偿给部队构筑工事,并经常自带干粮赶制河防材料,挖战壕,修掩体,抬伤员,运弹药。在紧张时期,潼关所有男劳,基本上三天两头在工地挖战壕,支援驻军坚守河防。

  为切断抗日军民的物资补给,打击中国守军的斗志、切断西北地区的后勤供应,日军集中力量轰炸和炮击潼关县境内的西潼公路、潼关火车站、陇海铁路和运行的列车。潼关军民跟日军斗智斗勇,火车采取白天停运、夜间熄灯运行的办法,当火车开到隧道口或东关后沟时,立即鸣笛放气,吸引日军开炮,一旦炮火停歇,火车便急速通过,大家称之为“闯关车”。为遮挡黄河北岸日军的视线和炮火,潼关军民在日军飞机和大炮声中,在铁道北侧筑有一道4米高、2米宽的砖土护墙。抗战期间,先后有百余名火车司机和司炉工牺牲在潼关。养路工人和民工在日军的轰炸和炮击中抢修线路、工事,有一次30余人死于日军轰炸中。

  1939年7月,潼关县境内的西潼公路由于日军的持续轰炸,交通阻塞,迫使华阴、潼关、阌乡人民在南塬修建了一条全长40余华里的隐蔽道路。12月陇海铁路运输被迫中断,河南阌乡经潼关到华阴的军需民用物资全部改为驿运。1940年,潼关军民在潼关境内挖出了一条14.6公里的交通沟,连接了陇海铁路的运输,保证了几十万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据《西安铁路分局志》记载:“抗日战争八年中,从潼关输送过往军车7133列,兵员10余万人,伤员29.8万人,物资14.8万吨”。

  在潼关血战的同时,八路军115师、129师、120师在华北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华东开辟了苏浙皖、苏中、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还共同努力开辟了河南等抗日根据地,取得了神头岭伏击战、反“九路围攻”、黄土岭战斗、韦岗战斗等系列胜利,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袭扰日军据点,焚烧日军物资,拖住了日军的后腿,使日军不能腾出手来,集中军力进攻潼关,减轻了潼关守军的压力。美国军事家魏德迈、马歇尔等人视察过潼关河防工事后,称赞潼关河防胜似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惟一不同的是法国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没有挡住德军的西进的脚步,潼关军民用热血修建的简陋防御工事挡住了日军南下西进的铁蹄。

  潼关作为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常年驻军一个师以上,驻军和过境军队柴草、马料、粮食均由潼关百姓负担。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潼关百姓并无怨言,咬紧牙关撑了下来。八年抗战,全县有3799名青年参军(占1938年总人口,6.08万人的6.24%),“一元献机”活动捐献法币7969元,认购同盟胜利公款16.09万余元,柴草马料粮食难以准确统计,仅1942至1944年,运交军粮就达2.1万包(约2100吨),年均700吨。

  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军只能龟缩在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上,加之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日军再也抽不出兵力大规模的进攻潼关,但偷袭和炮击直到日本签订投降书的那一天才停止。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战争的创伤已随时间地推移而平复,但潼关军民为抗战的付出,正如于右任先生近百年前“河声岳色无惊句,写出秦人血战功”诗句所述,历史不会忘记,后人也决不会忘记那些为抗战牺牲的英烈和默默奉献的人民。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决不是单纯地回味伤痛,也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示人们痛定思痛,居安思危,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卧薪尝胆,自强不息,把陕西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潼关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