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镇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发生在镇安的抗日救亡运动

来源:  时间: 2015-10-20  阅读量: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全国人民举行各种纪念庆祝活动,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地处战场后方的镇安县,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步步深入,全县人民和各地有识之士,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抛头颅、洒热血,奋起抵抗日寇侵略的行动全面展开,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抗日救亡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镇安县后,县城各界群众很快就在县城十字口召开千人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县城“女子改良小学”教师姜惠茹(黄英伟的母亲)女士,第一个代表教育界、妇女界在大会上讲话,义正词严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的罪恶行径,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抵制日货,为收复失地,赶走日本狗强盗而斗争。这年寒假,她积极配合西安回县的青年学生樊海关、汪西志等人组成反日宣传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她又和西安派来的大学生一起组织成立了“镇安县反日会”,并担任主要领导成员。发动学生每人制作一面三角旗游行宣传,高喊“打倒日寇”的口号,在城隍庙戏楼(会场)两侧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雪仇国耻”等大幅标语和宣传画,激起了人民群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她和反日会成员,还经常佩带红布条,化装演唱《九一八》、《铁血歌》、《渔光曲》等抗日歌曲。从此,唱响了镇安县抗日救亡的前奏曲。

  1936年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杨虎城将军为稳定地方,合作抗日,防止国民党顽固派控制西安周边县府势力,急速采纳共产党人的意见,选派十七路军需办事处主任何两之担任镇安抗日民主县长,何到任之后立即设宴隆重招待红七十四师的师、团首长,共商抗日救亡大计。在红七十四师官兵的全力支持与协助下,领导镇安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街道和其他一些醒目的地方,都被写上了宣传标语:“拥护张、杨二将军八大抗日主张!”“对内和平,对外抗战!”又在县城老爷庙院内(现县老医院所在地)召开了军、政、民千人大会。何两之慷慨陈词,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演说,表示热烈欢迎红七十四师第四团驻防镇安,坚决拥护张、杨二将军的政治主张,号召全体人民不分党派,军政民一心,拥护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并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完成双十二抗日救亡运动的使命!”他演说后,红军师团首长讲话,阐明抗战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号召全县人民紧急行动起来,不分党派,不分民族,团结一致,真诚合作,迅速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讲话结束时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会场上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山城。会后,何两之积极组织各界人士成立“镇安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为驻军筹备粮草。驻防部队深入到县城各处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培养地方积极分子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红军明确宣布:凡拥护我党抗日政策,愿为抗日作贡献的地主士绅,均以礼相待,表示欢迎;对打家劫舍的土匪和继续欺压人民、破坏抗日的分子,则坚决予以打击镇压。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镇安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短时间内就有一百多名青年农民和原红军失散人员积极参加了第四团驻防部队。镇安各界爱国人士也联合发出“收复失地,匹夫有责,国难当头,爱国一家”等呼吁,全县各地迅速行动起来,抗日救亡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1936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派地下党员到陕南做何振亚(又名何济舟,陕西宁陕人,原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二旅排长,后起义投诚我党)的工作,争取把这支武装掌握在党的手中。8月13日,何振亚的游击队在镇安紫荆乡(今属安康)刘家大院举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正式成立大会。西安事变后,该军奉命北上,因军情紧急,走得突然,有百余名伤病员分散在群众家中;又有外出执行任务的几支小游击队不知消息;加之北上途中,星夜疾进,又有百余人掉队,这样,总共有300余人留在了陕南。第一军走到秦岭北麓长安县子午镇时,军长何振亚命令在军部工作的沈继刚返回陕南,收拢当时未及集中的小游击队和部分失散的战士、伤病员,并告诉他可以相机进行活动,若归队困难,可仍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番号,并担任军长,留在陕南继续发展抗日武装,等待时机,东进抗日。

  沈继刚奉命返回陕南后,找到了沈继林、汤能金两支小游击队,又吸拢了部分伤病员,共200余人,编为3个支队,准备北上归队。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们无法按计划行动,只得继续沿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名义,在镇安、宁陕、汉阴、石泉、安康等县毗邻山区活动。镇安是第一军余部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镇安西部的杨泗、栗扎、木王、桃园、朝阳、文家、月河、余师等地,都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

  1937年7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余部,围绕团结抗日,大力进行宣传工作。他们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散发抗日救国的传单,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日贡献力量!”,抗日救国的宣传深入民心,许多穷苦农民纷纷参加第一军余部,到1937年底,部队发展到500多人。

  1937年冬,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政治部原主任徐海山从陕北潜回陕南,在镇安县栗扎坪参加了沈继刚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余部,仍担任政治部主任。他及时地向部队宣传抗日前线形势和党的要求,并协助沈继刚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938年1月底,原在陕西警备第二旅任中校团副的卢楚恒和少校团副段西屏,带领五六十人到镇安县木王坪一带活动。他们联络了沈继刚部及镇安县达仁申风堂部、旬阳县段启政部,紫阳县谭子坤部协商建立“爱国志士抗日后援会”,主要负责人为沈继刚、徐海山、申风堂、卢楚恒、段西屏等。2月,各支队人马在旬阳县水泉会师,组成5个支队,沈继刚、申风堂、段启政、谭子坤、汤能金分别为各支队负责人,各支队下设大队,共计2000余人。

  国民党当局把这支抗日军队视为奸匪,密令各县保安团队四面防堵、“围剿”,并采用招降、收编、暗杀等手段进行分化瓦解。第一军余部在镇安县的杨泗、木王坪、手扒岩,宁陕县的泰山庙、龙王沟,安康县的叶家坪等地与国民党保安队周旋。他们抗日救国,救济穷人的思想与行动,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镇安西部人民至今仍在颂扬。

  三、西安“民先队”在镇安

  1937年秋,西安民先队(原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一行十余人来到镇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们以县城东街高等小学为阵地,以发表演说和教唱抗日歌曲为主要形式,活动在县城周围和乡下各地。他们组织县城高小师生,扛着锄头,拿着镰刀、斧头,举着抗日标语牌和旗帜,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标语内容主要有:“保卫陕西!”“团结一致,抗日救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分南北,一致抗日!”他们演说的内容,主要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抢的种种暴行。教唱的抗日歌曲,主要是《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等。他们深入到铁厂、大坪、结子、云镇、回龙、凤镇等地,向学生和群众教唱这些抗日救亡歌曲,召唤和鼓舞人们奋起抗日救国。他们走到哪里,“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的歌声就唱到那里,在镇安活动虽只有半月之久,但抗日歌曲传遍各地,大大激发了镇安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当时就有柯愈浚、柯愈哲、欧阳远林、廉新朝、贾和权等爱国学生酝酿投奔延安,参加抗日。由于家人半路追赶阻拦,未能如愿。1938年10月,柯愈浚再次出走,历尽险阻,终于奔赴延安,参加了抗日事业。

  1939年春,在柯愈浚的行动影响下,县城高小马自贵、陈帮珍、江达山、刘长厚、刘长坤、姜方仁、杨积和、杨新、王和会、刘彩章、柯愈哲、吴传信等一行12人,告别家人,一心投奔延安抗日。但三民主义青年团配合国民党军队,在咸阳榆林公路、陇海铁路沿线设立许多封锁站,阻拦出入陕甘宁边区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12人行至咸阳即遭拦截,并被送往“西北青年劳动营”接受改造,终未实现奔赴延安的计划,但仍不失为有志男儿的壮举。

  镇安人民为抗日救亡是不顾一切的。这种意愿就是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也写得清清楚楚。1942年9月18日,铁厂中心小学女学生柯愈惠在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国耻纪念日活动后,当天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没有那一个不痛恨倭寇的。这种残暴的日本鬼子,把我们东北四省占领去了……“七七”事变,又占平津、打上海、夺南京、侵武昌,由这样以来,逼得中国到了最后关头!我们忍无可忍、让无可让,只得抱定牺牲的决心,拼命抗战,誓求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从她幼小灵心里迸发出来的这种爱国志向,正代表着镇安人民的抗日心声。

  四、抗战前线的镇安人

  在抗战的最前线,一批镇安籍将士,从晋绥到山东,在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战绩。

  1937年9月,八路军战士王亦民(1923年生于镇安狮子沟)、卢华甫(1906年生于镇安庙沟)、张先胜(1901年生于镇安回龙)、向正发(1917年生于镇安云盖寺镇)等,在著名的平型关大战中,奋不顾身,勇猛冲锋,顽强作战。他们和全师指战员一起,与日本侵略军首战告捷,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抗日武装同日、伪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不断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围攻和扫荡。1940年8月至12月初,镇安籍八路军战士刘振海(1902年生于镇安县城关)、韦克峰( 1916年生于镇安三义乡)、白战胜(1918年生于镇安白塔乡)等,在震惊中外的八路军百团大战中,以“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939年初,八路军某部警卫连长黄铭章(1912年生于镇安张家乡)随115师由山西进军山东。5月,黄铭章率突击队突围有功,被提拔为泰西游击大队长。他带领游击大队在泰西地区,破坏敌人军事设施,不断袭击和消耗日伪军的兵力,数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失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贡献。9月,日伪军5000余人对鲁西地区进行报复性大“扫荡”。黄铭章在东坪县西区同鬼子进行殊死战斗中,被日军施放的毒瓦斯将双眼熏成重伤,仍坚持不下火线,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

  从1941年到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正在陕北接受培训的八路军战士韩天武(1909年生,镇安岩屋人)不仅开荒种地、做鞋、纺线,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占区贩运食盐、布匹、棉花等急用物资,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支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到14岁就参加革命的小红军黄英伟(姜惠茹的儿子),出生入死,经受了敌后军民反“扫荡”、“反清乡”严酷斗争的考验,成为一名优秀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柯愈浚(镇安铁厂人,1923年生),不顾个人安危,为保卫我根据地巨款而光荣负伤,受到冀南军区的表彰奖励。救护队陈久祥(镇安月河人,1904年生),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参加国民党抗日部队的谭荣章(镇安余师乡人,1917年生),1940年4月,在收复晋绥大片失地的战斗中,多次受伤,仍坚持冲杀。8月,在绥远百灵庙争夺战中,负伤后双目失明,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样立下了战功。

  抚今追昔,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损失,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空前惨重的代价。镇安人民为抗争胜利也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受了这场血与火的考验,表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昭示后人永远传承和颂扬。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煌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