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著作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邓亚斌
列宁是全世界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朋友。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一生著作极为丰富,仅《列宁全集》(中文版)就达60多卷,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他的著作的若干篇章中,对中国的革命问题作了热情的、科学的论述,他的理论鼓舞了中国人民进行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夺取政权的国内革命战争,鼓舞了中国人民向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前进。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列宁著作通过报纸、刊物、学校和纪念活动等途径在陕西也逐步地传播开来,逐渐引起陕西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为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一、旅外学生创办刊物转载列宁著作
1919年夏,在上海震旦大学上学的雷晋笙与严信民等主编了《秦铎》和《新时代》旬刊,在上海南方大学上学的汉中人刘秉钧等创办了《汉钟》《南针》月刊和《新鲜》半月刊。1919年冬,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杨钟健主编了《秦劫痛话》刊物。1920年1月,杨钟健与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等人创办了《新潮》《励进》《秦钟》月刊。《秦钟》停刊后,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杨晓初等人又创办了《共进》。1922年初,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武止戈、屈武、邹均等人创办了《贡献》《促进》《改进》刊物。他们通过这些刊物转发或评论列宁著作,揭露了北洋军阀势力在陕西的黑暗统治,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唤起了陕西人民的革命自觉性。
《共进》通过向陕西人民介绍列宁著作的基本内容以及列宁的生平事迹,热情赞颂十月革命,并通过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列宁逝世后,《共进》等刊物立即刊登或者转载了悼念列宁的文章,从各个方面阐述列宁主义,高度评价列宁的贡献,号召青年集合在列宁的旗帜下战斗,特别是《共进》还尝试用列宁的观点观察陕西社会现状,提出不少使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提出,“组织阶级的国民军”,把“工人、商人、农人武装起来做主力军”,“形成民众团结”,“造成大的联合战线”, “目下当与苏联作亲密的结合,并与弱小民族携手,形成国际的‘阶领斗争’”,以武力铲除中国目前的两大恶势力,即“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这对帮助陕西人民摆脱闭塞状态和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1922年6月15日,《共进》第17期全文刊登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接着又多次转载《向导》和《新青年》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及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介绍十月革命和列宁著作的文章。武止戈在《五五》中按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贡献》一创刊就连续转载了《为什么讲社会主义》等文章,结合介绍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论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强大生命力。列宁逝世后,《共进》等刊物大量转载纪念文章,从各方面阐述列宁主义,大声疾呼“努力奋斗,勿忘列宁”,赞誉列宁“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者,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为全人类幸福的领袖。其功绩伟大处,就在他能根据这种主义和精神为全世界被压迫的弱小民族说公平话,并能引导着作社会主义实现的运动”。
二、陕西的报纸传播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后,陕西的地方报纸开始转载与列宁相关的文章。在渭北一带陆续编发的《启明日报》《正义日报》《捷音日报》等报纸对列宁的著作都有所介绍。例如,比较倾向进步的《正义日报》就侧重“阐发革命理论,介绍中外学说,对社会主义思想尤多宣传”;西安地区的《长安日报》改版为《西北日报》,在1919年9月到1920年10月之间,以社论、代论或专件先后刊发《马克思之价值说剩余价值说及其批判》《理想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一斑》等文章,同时报道了不少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形势的消息。
《鼓昕日报》宣传社会主义的态度比较明朗,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这份报纸于1920年7月创刊、1921年4月停刊,其间连续刊登了很多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及译文,如《布尔塞维克主义论》《俄国联工会之实力》以及李大钊《各国妇女参政运动》的讲演词等。尤其是陕西高陵人席石生的《布尔塞维克主义论》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文章称颂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是“万国社会主义史上之奇光异彩”,赞扬了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蒸蒸而上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无怪世界惊骇,人人叹赏”,论证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是“(人类)生存上必要而不可缺之共同天职也”,指出了“布尔塞维克主义大有研究之价值”。文章最后提出:“布尔塞维克!布尔塞维克!全世界全人类今既异口而同声,则布尔塞维克主义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为,亦非一二人之力所能抵抗者也!”
共进社早期成员韩志颖还在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日在报纸上撰文号召大家“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非依列宁的主义实行推倒压迫我们的一切阶级不可!”“我们一日不能忘记列宁和他的主义,并且我们知道压迫的越厉害,同情于列宁的人们越多,也就知道列宁在人类史上的伟大功绩”。
三、进步知识分子办学任教传播
1923年夏,李子洲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陕西,先后在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同年秋,李子洲任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在李大钊的帮助和支持下,李子洲从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延聘了王懋廷、王复生、田伯英、杨明轩等进步教师,以学校为阵地,领导学生运动,并开展实际的建党、建团活动;出报纸、办刊物,引导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介绍《国家与革命》《论合作制》《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列宁的著作,向学生推介《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在进步教师的教育引导下,白明善、王兆卿、马文瑞、乔国桢、贾拓夫、张达志、安子文、霍维德、唐洪澄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杜斌丞于1918年接任榆中校长后,倡导“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教学方针,为提倡新文化,开创新学风,他四处奔走聘请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名流才俊到榆中当老师,聘请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王森然、李鼎铭等来校任教,教育学生学习马列著作,传播马列主义。
1924年11月,担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的杨虎城率部南下关中,途经绥德时,受到共产党员、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李子洲及全校师生和当地群众的欢迎。当晚,杨虎城下榻四师校内。李子洲与他进行了晤谈,向他介绍马列著作,传播马列主义。
四、通过纪念活动传播
陕西的关中、陕北等地的学校较早地接触到列宁的著作,并开展了相关的纪念活动,使列宁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据《新秦日报》(1927年1月16日、1月22日)、《陕西国民日报》(1927年1月26日、2月1日)报道,在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西安、渭南、泾阳、三原、富平、绥德等地集会,都有热烈的纪念。参加者有政界、教育界、军界和学生联合会、省立四师学生会、农民协会、工会、教师联合会、农民自卫团、陕北青年社等。据报道称,报告会场布置非常宏壮,正中挂列宁遗像,大会开始,全体人员首先向革命导师遗像行三鞠躬礼,高唱国际歌。会上,各界代表纷纷以“列宁史略”“列宁与农工”“列宁与第三国际”“列宁与世界革命尤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列宁与中山”等为题演说,学生代表还以表演工农学兵大联合音乐舞剧形式纪念列宁。会后,还举行了武装游行,高呼“列宁主义万岁”,各地街道两旁贴有“工农联合万岁”、“列宁主义万岁”等标语,市民争相听之,颇著成效。
1934年11月中共陕甘边特委作出《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决议,称陕甘边已经到新红军和新苏区的创造阶段,要求务必于“十月革命纪念日”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蔡子伟等为此筹备了两个月,经过调查研究,在总结照金时期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工农兵代表名额分配和选举办法》,起草了各项决议案,以及各委员和群众组织的条例和简章,于1934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纪念日),召开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大会主席台中央悬挂马克思和列宁的肖像,台下张贴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标语,工农兵代表数千人参加了大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
同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还创办了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通过这些活动,使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旗帜在三秦大地上高高飘扬,。
(作者为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