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时代之巅的政治宣言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余少松
【编者按】2016年07月04日上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毛万春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主持会议。省委高教工委、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校等9位各方面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此文即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少松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眼光深邃,气势磅礴,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是我们党站在新的时代之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纵观讲话全文,可谓新意迭出,亮点纷呈。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亮点谈一点认识。
一是博大的历史智慧。所谓历史智慧,即为历史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习总书记深厚的历史涵养,深远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历史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等方面。“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总书记引用的《资治通鉴》中的这句话,与以前他曾经说过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重要论述一样,再次回答了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问题。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这次“七一”讲话再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科学观点的坚持。因而,“七一”讲话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对我们党95年来每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做了准确概括,用“三个伟大历史贡献”、 “三个伟大飞跃”,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历史时,不仅是对“两个不能否定”科学论断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表述上的进一步阐发。
二是非凡的理论勇气。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七一”重要讲话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再次强调:“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因此要求全党“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理论创新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深刻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三是自觉的时代担当。“七一”重要讲话重温了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论断,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前提下,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认识。这“四个自信”,就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豪迈地宣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并且信心百倍地郑重昭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四是坚定的人民立场。所谓人民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利益的立场。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习总书记的人民立场反映了他的人民史观。他以前曾多次强调,要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他要求全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既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他对人民群众真挚感情的深切表达。
作为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的人民立场、人民史观和历史智慧,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和运用历史,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党史姓党”,处理好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强化阵地意识,提高鉴别能力,对党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予以针锋相对、据理批驳,以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真正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使更多的党员和群众集结在党的旗帜下,自觉捍卫真理、捍卫党的旗帜,永远不忘初心,在历史性考试中交出合格的答卷!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