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要为人民做实事——从人生三次重要节点看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来源:机关党委  时间: 2017-09-20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看到,“人民”始终是他理想信念的关键词,是他人生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七年的知青生涯,始终充满着浓浓的赤子情怀,彰显着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为民宗旨。

——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条件最艰苦的陕北插队,站在了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并在饱受艰辛困苦后百折不挠,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理想信念。梁家河的七年时光,让习近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城市少年”脱胎换骨为陕北人民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从一个所谓的“黑帮子弟”成长淬炼为一名合格有为的村支书,靠的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的鱼水情深。他以实干苦干带领群众向过上好日子奋进,把每一件事关群众的小事当做大事去做,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为人民做实事的理想。通过建成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修起梁家河的第一个淤地坝,打出第一口水井,成立第一个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和磨坊,他和乡亲们一起把梁家河从一到青黄不接时节就全村出动的乞讨村,变成全县学习的先进模范点。正如梁家河乡亲们的评价“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以一名普通农民自居。在那个广大农村青年人人盼着招工、当兵、上大学,有朝一日能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苦日子的特殊年代,在同期的北京知青们陆续返城只剩自己坚守农村的境况下,他淡定从容的坚持劳动学习,执着地递交一份份的入党申请书。因为他知道,是善良质朴的陕北人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接纳并保护了自己,是父辈们战斗过的这片黄土地养育和培养了自己,他应该为梁家河做点事。“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是他插队时反复吟诵的一首诗,在这里,他看到了当时中国最底层、最真实的一面,很受触动。于是,他以普通农民自居,以“我们老陕”自称,下决心要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改变这片土地贫瘠落后的面貌。后来,他也以“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等不断印证着这份赤子之心。

——从地方基层工作干起。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的时候,就下定了决心“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于是,在返京工作几年后,他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决定下沉到基层,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兑现他“从政为民”的诺言。正是梁家河七年树立的要为人民做实事人生理想的驱策,使他无论是普通知青,还是当村支书,以至后来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长、省委书记直至党的总书记,都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为民底色。这不仅体现在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更体现在每个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细微之处。体现在40多年前的梁家河,解决的是当地群众吃饭、喝水、照明、取暖等生存、生产的基本问题;体现在40多年后的今天,总书记最关心的六件事仍是全国人民的住房、取暖、养老、食品安全、垃圾处理等这些看似平常却事关百姓生存生活的大事上,更体现在参观展览沿途不封路、深入农村踏雪访贫、慰问灾区住临时板房、到包子铺排队就餐等这些爱民如子、身体力行的具体细节中。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总书记在青春岁月中以人民名义规划并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成长历程中以实干苦干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执政为民中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缔造着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党史部门的青年党员,我们更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不断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困难逆境中磨练意志,在平凡岗位中沉淀历练,在坚持党史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行动自觉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