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楼

来源:  时间: 2023-09-15  阅读量:

4.jpe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楼

基地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

西农三号教学楼革命遗址——中共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组织诞生地,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中轴线中央。

1928年至1932年,陕西大旱。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奉命回陕赈灾,于右任认为:“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学校培养人才,可藉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遂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呼吁。1932年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议案”,成立了“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同年12月又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该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还议决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拨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3年1月,开始选择校址。最终选定在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武功县杨陵镇。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校长。1933年7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处在武功成立,开始购买土地,采办建筑材料,并在上海各报刊登大楼建设招标广告,先后有6家公司投标,最后建业公司以36.9万元中标。

1934年4月20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建校及大楼奠基典礼。大楼奠基碑上题词为:“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随后,即开始了紧张的施工建设。以于右任先生为学校亲笔所题‘农专’二字刻制木范,做胚烧造青砖,用于基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一座雄伟的七层大楼终于伫立在杨陵镇张家岗上。

1936年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竣工,学校遂后开始正式招生办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这座大楼旁边又建起了两座精致的二层青砖小楼,这样学校共有了3座教学楼,学校总务部门对这3座大楼由东向西编排序号,该楼被排为“三号楼”。

三号楼坐北朝南的大楼正门门廊上,至今仍留存着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季陶(戴传贤)于1935年题写的黄底黑字,笔锋遒劲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字样。该楼采用中俄结合式建筑风格,主楼高7层,建筑面积7251平方米。主体部分为三层框架结构,主要用作教室、实验室。

楼顶立有一口0.5米多高、重达百斤的铜铸大钟,每当报时时刻,悠扬的钟声传遍校园,夜深人静时可达数里之遥。1949年前,在整个西安城内尚无七层高的建筑,该楼时称“西北第一高楼”。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学生李焕章、陈兴畴到西安参加东北军学兵队,找到了中共东北军组织。1937年3月,陈兴畴向组织汇报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抗日爱国运动情况。中共东北军组织让李焕章通知水利系学生黄绪森、黄荣弟(金鉴)到咸阳听取对西农抗日救国活动的汇报。中共东北军组织肯定了西农的抗日救亡活动和工作,吸收黄绪森、黄荣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正式建立了中共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支部。到1937年5月,该支部有党员5人,其中教员1人。1940年支部再次改选,由王松涛(王军)、郭必忠、许世杰负责。

党组织秘密建立后,利用合法的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宣传、募捐和慰问抗日负伤将士,支持办好工警夜校,加强对西农民先队工作的领导,使其成为党领导的进行抗日活动的主要力量。以后又成立了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北农专分会。后援会西北农专分会邀请上海救亡剧团来校公演,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和农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发起反共高潮,陕西当局在学校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西农党组织与上级联系中断。

1938年,武汉失守,蒋介石于同年12月19日召开的武功军事会议,就在三号楼内举行。这次军事会议,召集了华北、西北地区一、二、五、八各战区及西安行营所属各部队师长以上的军事和政训主官孙连仲、傅作义、马鸿逵、郭寄峤、赵寿山、胡宗南、宋希濂等著名将领共184人参加。会议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主持。听取了各战区战况报告,检讨了对日军作战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开到第三天,汪精卫叛逃河内的消息传来,会议匆匆结束,蒋介石返回重庆处理这一突然事变。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对陕西实施了567次无选择性轰炸。远离城市、地处农村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改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未能逃过此劫。1940年8月30日、1941年8月5日、1941年11月3日,日军动用36架次飞机4次轰炸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1946年秋,中共陕西省工委派余正来学校建立中共西北农学院支部,并指定由白清珍、陈建钰、孙贻鳌为支部成员,白清珍任支部书记。中共西农组织重新建立之后,领导西农进步师生与西农反动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举行“六二”罢课,响应全国学生的爱国运动。组织进步学生收听延安新华社广播,动员输送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同时,组建学校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发展壮大进步力量。开展反对迁校和护校的斗争,保护学校财产,维护学校秩序,为迎接解放做好充分的准备。1947年夏,白清珍毕业离校后,梁得柱开始全面负责中共西农组织的工作。到1949年5月20日,党的组织发展比较快,党员人数达到52人。

解放战争时期,三号楼前经常出现进步学生创办的进步壁报,如《亢丁》《时代剪报》《汨罗江》《新野岗》等,这些壁报内容直接抨击反动黑暗势力,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大楼内,中共西北农学院支部经常组织师生秘密收听“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积极开展护校和反迁校斗争。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和政委王恩茂率部队进驻学校。师生员工在中共西北农学院支部的组织下集合在三号楼后广场欢迎解放军,随后又在楼后大操场上举行了庆祝解放大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部组织编辑《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书,在全国广泛征集作品,三号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入选。三号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楼被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三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